• 27阅读
  • 0回复

西利·科拉之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坛

  西利·科拉之死
  郑园园
3月8日,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举行一年一度的电影学院奖——凯撒奖颁奖仪式。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西利·科拉执导并主演的影片《疯狂夜》一举夺得了最佳首部片、最佳影片、最有希望女演员及最佳剪辑4个大奖。但是,科拉已经无法荣登领奖台,3天前,他撒手尘寰,他死于“世纪绝症”——艾滋病。一个前途无量的艺术家匆匆而去,令人唏嘘不已。饰演女主角罗曼娜·波杰捧着奖杯,泣不成声地呼唤着科拉的在天之灵,颁奖仪式笼罩着悲伤气氛。
39岁的科拉是法国青少年的偶像。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这个才气横溢的年轻人能歌善舞,自组乐队、灌录唱片,又是竞技场上的好手,在大海上玩帆板、在网球场上挥拍,件件得心应手。不幸的是,这位青年英才,同时也是一位游戏人生的浪子。生于1957年的科拉,虽然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却是在西方大刮“性自由”之风的70年代成长起来的,他学得了那个年代的“时髦”,既沉浸于劲歌狂舞,又在毫无束缚的性爱中恣意抛掷青春年华。法国《世界报》说,科拉既爱女人,又爱男人,他是一个双性恋者。
科拉从放纵到毁灭只经过短暂的十几年,几乎和性自由的“蜜月”同时出现和消隐。1968年,西方同性恋者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性自由狂潮由此掀起。可惜“好景”不长,1982年,人类发现首例艾滋病死亡,随后的医学研究又指出传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吸毒和同性恋,这就为性自由敲响了丧钟。但是,还是晚了点,在肆无忌惮地品尝了“禁果”后,法国目前正为性自由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欧洲,法国是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迄今已有2.5万人罹此绝症,其中一半人已经死去,另外有将近30万人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在第三世界,艾滋病患者主要是吸毒者和卖淫者,而在法国,高雅的艺术殿堂里的才子才女们——他们中不乏同性恋者和吸毒者——处于“艾滋病地震的中心”。法国《新观察家》杂志作了一个统计,1990年,法国艺术界25—44岁的过世者中,有60%是死于艾滋病。艺术界人士,常常为听到同行的噩耗而震惊,无可奈何地将他们的名字从通讯录上勾掉,很有兔死狐悲之伤感。科拉之死是一例,年初,巴黎歌剧院的巨星鲁道夫·努里耶夫之死又是一例。努里耶夫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但私生活过于放纵,最后染此绝症,辞世时年方50。去年10月底,他编导的《印度舞娘》上演,他出席了首演式,并接受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那时,他已病入膏肓,颜容枯槁,需人扶持方能走动,当时有报道说,这是努里耶夫“最后的芭蕾”。
但是,大家对患艾滋病都心照不宣。正当艺术界对此病讳莫如深的时候,科拉率先打破了禁忌。他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后,坦率地公开病情。他先后写了《爱情罪犯》和《疯狂夜》两部小说,小说表现了年轻人的彷徨和苦闷,表现了他们疯狂的、受挫的罗曼蒂克史,而《疯狂夜》则明显地带有自传性质。小说的主人公让是个电影工作者,同时是一个深陷畸形情爱而不能自拔的双性恋者,他有男友,又有女伴,同时还常去找男妓。他的女友得知真情,劝戒无效后绝望了,终于离他而去……科拉亲自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影片反映了科拉对自己昙花一现的人生的悔悟,折射出当今法国青少年对两性关系的反省。该片创下了1992年法国电影最高的卖座纪录,观众超过150万人次,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流淌着热泪看完电影。人们说,这部电影为青年开启了一扇理智的大门,比迄今所有反艾滋病宣传都有效得多。科拉在生命最后时刻,表现出坦诚和勇气,他用整个灵魂和全部热情为后人留下一部警世之作,这使人们永远怀念他。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刻意安排,科拉去世的翌日,巴黎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反艾滋病大游行,参加者多为青少年。一反游行惯有的喧闹,年轻人平静地行进,他们要求政界领袖关注艾滋病问题,他们默念着一个名字——一个让他们心酸、使他们沉思的名字——西利·科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