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谈判桌上的较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1
第2版(经济)
专栏:

  谈判桌上的较量
王殿银许金亭普青洪
在搏击国际市场的风云中,以家庭工业起步的河北省清河县练就了一批农民谈判高手。宋永恒就是其中的一个。国外一些有名的羊绒老板在谈判桌上不止一次地向他跷过大拇指。
宋永恒这种高超的谈判艺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花了不少学费,在同“老外”打交道的实践中学来的。
那是1987年初,经营羊绒已有相当规模的宋永恒,看到中国大量的羊绒流向国外,十分心疼,想在深加工上与“老外”打一场羊绒资源的争夺战。为此,他七出塞北,八下江南,从牧区到城市,从研究机构到企业,行程上万公里,接触各界人士数千,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市场调查。
市场行情摸透后,他便开始与日本一家公司的老板进行谈判,商谈合资兴建绒毛衫厂。这位年老资深的日商,饱经商战风云,同他从北京谈到深圳,从深圳谈到北京,又从北京谈到清河,在谈判桌上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轮番较量。历时两年,谈了9轮,日商终于决定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在清河合资办厂……打那以后,宋永恒在国际市场的谈判桌上越来越成熟。
1992年,意大利一家绒毛公司的老板邀宋永恒到广州见面。这位客商是意大利出了名的谈判高手。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意商一见邀来的客户是个年轻人,一交锋就居高临下,展开进攻,想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气势压倒对方:“宋先生,我们公司每年在中国购进羊绒200吨,你能满足我的需要吗?”
宋永恒说:“先生,您既然邀我而来,可能对我厂略知一二,我厂不仅生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羊绒,而且就产量讲,满足您的需求绰绰有余。”
“宋先生,贵厂名气这么大,我常来中国,怎么没有听说过呢?”
“那就奇怪了。您没听说,怎么又邀我前来呢?”
意商有些尴尬。
后来还是宋永恒打破了僵局:“先生,据我所知,您没有直接进过我厂的货是真的。”
“对!对!”过了一会儿,那位外商又故意说:“那您知道我是个大客户,怎么又不敢给我们直接供货呢?”
“这个问题是双方情愿的事。听说贵公司过去专要等外品,我厂没有等外品……”
通过针锋相对的谈判,一笔吨价高出同类产品一万美元的40吨购货合同签字了。
一次次地较量,一次次地胜利,宋永恒的企业在同“老外”打交道中不断发展壮大。他创办的拥有400名职工、年利税200万元的清河东高毛纺厂,去年在意大利设了办事处,今年初又投资1600万元,新上生产羊绒纱、羊绒衫、羊绒呢的生产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