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高风亮节忆陶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1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高风亮节忆陶老
钟德灿刘干成蔡彦彪
4年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起义后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陶峙岳将军离开了我们。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以他高度爱国主义的经历和高风亮节的品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我们都是曾在陶将军身边工作或接触甚多者。陶将军那艰苦朴素、恭谦礼让、对党的事业无限挚爱的感人事迹,仍历历在目,使我们深受教育,由衷地敬佩。他那为了祖国统一把生死毁誉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高举和平起义旗帜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
陶老一贯严以律己,清廉自守。他虽身为高级将领,但生活上极为简朴。即使在旧社会,他也无纨绔之恶习。老家除有一栋旧宅和一个桔园外,别无恒产。他在国民党部队当师长时,有次回老家省亲,不仅未带随从,而且身穿蓝布长衫,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在旧社会当了大官,不中饱私囊、不娶姨太太的,可谓凤毛麟角。但陶将军的结发夫人周庆仪不仅是位农村小脚女人,且长两岁。糟糠之妻,几十年互相敬重,相依为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实在难得。
起义后,陶将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兼22兵团(后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为了贯彻毛主席垦荒戍边、保境安民的指示,他以近花甲之年,以身作则,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在亘古荒原、人烟稀少的戈壁瀚海中,克服重重困难,用原始劳动工具,开荒造田,挖渠引水,超额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当年实现了蔬菜肉食和粮食自给或大部分自给,打赢了屯垦戍边的第一仗。1952年玛纳斯河垦区植棉2万亩,实现了亩产200公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亩产的最高纪录。从此以后,玛纳斯河流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棉花基地。与此同时,陶将军积极支持和参与了石河子小镇的建设新城的工作,使原来只有200余人的小地方,按照规划发展为绿树成荫、道路整齐、工厂林立、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型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陶老在新疆20多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精心建成了一支饮誉中外生产建设的大军,为保卫边疆、发展生产,积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物质与文化生活条件,促进西北边疆经济繁荣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新疆广大军民的拥护和爱戴。
作为人民解放军上将的陶老,1970年离休后回长沙定居。他从新疆带来了什么?仅仅带来了50年代自己掏钱买的一张桌子、4个凳子、4把藤椅、两个箱子、一个皮箱、简单行李衣被。回长沙后挤住在大儿子的房里,因陋就简,从不提任何要求。这个老屋年久失修,天花墙板的墙灰剥落,掉在夫人的床上。为此,工作人员及时向上级汇报,建议给陶老修房子,陶老却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不用修新房子。后来组织上决定在六堆子为他修建一栋二层楼房。按要求与他的职务待遇尚不适应。但他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在饮食方面,与家人和工作人员一样,粗茶淡饭,素食为主,从不奢侈。穿衣也很随便,只要清洁即可。70年代基本上穿的是绿军装,后来常去北京开会。才做了两套料子中山装。内衣裤缝了补钉照样穿。一套毛线衣裤穿了30多年,破了就让女儿给补织,家人多次要给他换新的,他总是说:这旧的不是蛮好吗?一直穿到他逝世。
在生活用品方面,只要能用,不管多久多旧,也舍不得丢弃。如他的一个刮胡刀还是解放前买的,盒子已破旧,仍坚持使用,刮刀布用断了,让家人缝好继续用。一个旅行箱,帆布套已破旧了,每次外出开会,照常使用。工作人员觉得太不合潮流了,想给他换个新的,他总是不肯。
陶将军如此节俭,在新旧社会都是高级将领,他一定有不少积蓄吧,但他逝世时所留遗产仅3000多元国库券和六柜书籍,别无贵重物品和钱财,他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刚刚故去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生前曾在《悼念陶峙岳将军》的文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写到:“新疆在解放以前,只有几个很小的手工工场,没有现代化的工业。为了发展新疆的经济,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动员新疆全体官兵,节衣缩食,紧缩经费,筹措资金,发展工业,陶峙岳将军倾长期的积蓄,拿出1000元现大洋和几条‘黄鱼’(金条),交给军区,用以购买机器设备。我担心他开了这个头,使原先起义的官兵作难,动员他收回去。他深感这种想法周到,就相请代为‘保密’。我看他一片真诚,就收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陶将军对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陶将军在他的自述中,表示了他对钱财的看法。他说:“钱财之好,是人之常情,我非不好财也。不过在名誉与钱财两者之间,要权衡轻重,更不能见利而忘义。”
陶老对自己这么节俭,但对救灾和随员中的困难,却都慷慨解囊。警卫员瞿国祯复员回河南,生活困难,陶老多次给他寄钱帮助,后来小瞿来信讲,想回新疆谋生,为此陶老又给寄去从河南至新疆的路费,及时解决了小瞿的燃眉之急。这样的事,陶老是有求必应,从不吝啬。即使是一些来访者,陶老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有的来访者经济拮据,陶老热情安排食宿,还给路费。陶老这种两袖清风处世、一生正直为人的遗风,使凭吊者无不潸然泪下。有位年轻人动情地说:“我从陶老微薄的遗产中,看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丰富内涵,受到深邃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