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从松花江驶向日本海——德惠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2
第2版(经济)
专栏:高产优质高效之路

  从松花江驶向日本海
——德惠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纪实
陈泰祥
编者按:内陆粮食主产区如何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建议同志们读一读这篇来自产粮大省吉林德惠县的报道。德惠县现在仅仅是个开头,他们的做法也未必适合其他产粮区,但他们的思路和实践确实能对人们有所启发。看来,在一些自认为粮食是“包袱”的地方,只要政策得当,开阔思路,就能走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的路子来。
去年8月,一个建立在内陆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出现在东北松辽平原上。这就是吉林省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德惠县开发区。
“内陆与大海”
一个在地缘上远离大海、在亲缘上又无海外关系的内陆县,能不能发展外向型经济?德惠县的体会是,首先看你有没有浓厚的开放开发意识。
德惠县过去也曾抱怨自己地处内陆,条件不如沿海县区。但重新审视德惠后,他们发现本县处在长春、吉林和哈尔滨三市之间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更是把这个内陆县与大海连在了一起:京哈铁路和哈大公路平行从县内中部穿过,转乘飞机几小时便直达上海、广州出海;正在开发的松花江航道穿行本县197公里,也可上溯吉林市至图们江口岸、下经哈尔滨和佳木斯至同江口岸取道日本海。
他们还看到:地理环境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作为内陆县,更应该创造条件主动出海。冲破“内陆意识”之后,德惠这艘航船出海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了:
——3年来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83位客商和专家光顾德惠,14项合作合资项目落地德惠,仅与泰国合资建成的“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投资额就达1.65亿元。
——3年来出国学习、考察和谈生意的共计130人次,去年一次派往泰国学习的就有71人。
——去年生产的1.5万吨农畜产品全部销到上海、广州、深圳等25个省市,其中销往日本、韩国的就达1500吨,打开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原本与海无缘的德惠县,如今,海内外往来越来越频繁。
“粮仓与肉库”
农业县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本钱是粮食,其优势也是粮食。但怎样才能将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德惠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年产120万吨粮食和商品量多达40到50万吨的实际出发,认为单靠卖原粮不赚钱,就地加工转化是一条重要出路;而在加工转化上,又只有摒弃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走大规模、高技术的深加工之路,才能适应大生产、大市场的需要。
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过去搞遍地开花式的小加工,包括扩建酒厂、建味精厂和动员全县人民养鸡、养猪等,年加工转化量不过3万吨,不足1/10。而当由8个分厂和4个配套厂组成的“德大”公司建成后,一下子就形成了年产70万套种鸡、饲养3000万只商品鸡和年加工2500万只肉鸡的能力,其规模优势大于以往全县综合加工转化规模的5到10倍。特别是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将1只肉鸡分割成60个品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致使市场的适应面进一步展宽。去年,仅这个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完成利税510万元,出口创汇160万美元。
“建了一个公司改变了一个县”,这就是规模效应的生动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大型的加工转化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才有能力把大粮仓变成大肉库,进而为单一产粮县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提供了充足的物资条件。
“企业群与经济圈”
德惠县委、县政府把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建立龙型结构“企业群”,进而形成适应大市场需要的“经济圈”,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又一重要步骤,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他们运用中外双方上亿元的投资,首先扶持了建筑业、建材业和运输业发展。去年仅8400户个体运输户的涌现,就为“公司加农户”的新型结构机制的推行提供了保证,几万吨粮食购进、几万吨饲料的运销和上千万只鸡的运送等,几乎都是靠这些运输户完成的。包装联营公司,也成了县属工业创利大户。7户配套企业去年创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税490万元。农民规模养鸡户已发展到700户,户均盈利1.3万元,以“德大”为龙头的肉鸡系列企业群已初步形成。
“一龙”昂起,“五龙”也将腾飞,目前,德惠县肉鸡、肉牛、玉米、大豆和烤烟5个系列加工开发项目,共12户加工型企业正着手实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