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访马里制药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2
第7版(国际)
专栏:马里通讯

  访马里制药厂
本报记者顾玉清
在巴马科,一提起马里制药厂,无人不知。这是马里的一家国营企业,通过国际合作管理的经营方式,创造了很高的产值与经济效益,被称为“马里企业之花”。
马里制药厂建在离市中心不远处,四幢乳白色的大楼醒目地矗立在大道旁。厂区内,花草繁茂,椰树摇曳,洁净的水泥路环绕于绿色与厂房之间。
药厂是中国援建项目,从机器设备到制药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该厂1983年建成投产,1984年,马中双方开始实行合作管理,到1992年底,合作管理已实行了4期。近10年来,中国专家帮助培养了一批马里技术人员。该厂目前约有200多名职工,7个科室,能生产包括片剂、水剂、粉剂、散剂、糖浆和油膏等多种基本药型。产品在马里以及一些邻国市场上供不应求。1991年,该厂销售额达15亿西非法郎,创历史最好水平。1992年在原生产能力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全厂深挖潜力,严格管理,使生产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的销售总额预计可达到20亿西非法郎。
效益来自于管理。严格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并把药厂的兴衰,与每个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另外,从车间班组到厂领导,关心解决职工生活中的难题,从而激发了职工们以厂为家的劳动热情。在具体做法上,尽可能考虑到职工的难处,比如,为防止上班迟到现象,厂里除免费提供早餐外,还为每个职工预支50万西非法郎购买了一辆新摩托。这么个几百人的摩托车队,一路浩浩荡荡,成了一支“宣传队”,它向人们展示了药厂的发展实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里,身着无菌服的工人对记者说,他们为在药厂工作而感到自豪。这里不仅工作条件好,而且待遇高。一般工人每月工资可拿到8万—9万西非法郎(当地最低工资不足1万西非法郎)。一位工人指着流水生产线上用水泡眼包装的新产品说,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我为咱厂也能生产这么好的药品而感到高兴”。他们说,希望中国专家留下,使合作管理能继续下去。
马里在非洲属多发病地区。据有关方面统计,马里人的平均寿命为45岁,大大低于全非平均寿命52岁的水平。由于缺医少药,马里的死亡率有时甚至高达千分之二十。马里制药厂的诞生与发展,无疑为改变马里人的健康状况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师介绍说,在质量上,我们严格把关;在价格上,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这也正是药品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
现在,马里制药厂正在拟定改建、扩建计划,为新的发展作准备。可以想见,这朵“马里企业之花”,也是中马两国的“友谊之花”,在双方工作人员的辛勤浇灌下,必将越开越鲜艳。
(本报巴马科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