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也是一种选择——京城单身者“周末俱乐部”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3
第8版(副刊)
专栏:现场追踪

  也是一种选择
——京城单身者“周末俱乐部”一瞥
徐怀谦
1993年2月13日(周六)晚,“情人节”前夕。北京民革中央礼堂内,彩灯闪烁,舞曲悠扬。300多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特别的团体:京城单身者“周末俱乐部”,北京第一家单身者民间团体。说它特别,单从俱乐部会员的外观上即可略见一斑。来这里的先生大多文质彬彬、颇具涵养;而女士们或文静端庄或开朗大方,言谈举止都挥洒着一种知识女性的风采。
这正是它的发起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妇女研究所所长王行娟女士所追求的“高档次”,为此,她明确规定了如下的入会资格:必须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单身者,男的年龄下限为27岁,女的年龄下限为25岁。
自1991年5月“周末俱乐部”正式成立以来,已经有上千人先后成为它的会员,目前在册的就有145人。在这些人中,大龄的占50%,离异的占40%,丧偶的占10%。与中国其他领域中的一种现象相似,“周末俱乐部”的成员也是女多于男,前者约占60%。
“宁可独身,决不凑合”,这是大多数单身者的信条。在北京某外资企业工作的方小姐30岁了,活泼开朗,犹如一只“自由鸟”飞来飞去,就是不想成家。问她“一个人生活不寂寞吗?”“我的朋友很多,男女都有,经常在一起聚会,很开心的,并不感到孤独。”“你周围的人或者你的家庭不会给你施加压力吗?”“我的家庭很开明,他们更尊重我在选择上的自由”。但方小姐并不拒绝结婚,只要意中人出现,自己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后,她会很乐意去组建家庭,生养孩子。
应该说,90%以上的人是抱着择偶的动机加入“周末俱乐部”的。但统计数字表明,两年多过去了,俱乐部里只有7对恋爱成功建立了家庭。大多数人遵循了俱乐部宗旨中“自娱、自乐、相遇、相识、相知”这一部分,却不愿再走近一步。
在这里,在婚姻与友谊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不介意这样低的婚姻成功率,因为这正是“周末俱乐部”与婚姻介绍所或其他鹊桥组织所不同的地方。他们走进这里,更主要的是为了放松自己,为了找到一种类似“家”的氛围。尽管加入俱乐部的人在年龄、职业、性格、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单身”这一点上,他们是平等的。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必为自己的单身生存状态进行辩护,更不必因此而产生什么负罪感。
随着文明的提高,现代社会已不再是“强迫”人们结婚的时代。单身或者结婚,只是人们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
在礼堂前厅,晚会主持人就座的方桌旁,挂着一条很小的字幅,上面写着:“让我一次爱个够”。看来任何一个所谓的单身者都是潜在的婚嫁者,奉行独身主义的毕竟只是少数。他们“被迫”单身,不是因为缺少爱的欲望,而是缺少爱的机会。
“我们不是奇异之人,我们更珍视爱,更珍视生命的质量。”刚从“围城”里走出来的张先生如是说。他希望某一天突然撞上一位能照亮他心灵的新女性。“如果我穷极一生也没有找到一位意中人,那我就过一辈子单身生活,并且无悔。”来自国家某大机关的袁女士的这番话,说时很平静,让人听起来却不无浪漫。
晚10时,那首著名的《友谊地久天长》的舞曲响起来了。参透了其中每一个音符意义的单身者们成双成对,翩翩起舞。带着对又一次相知的留恋和对美好明天的祝福,他们互道“再见”,三三两两地走出礼堂,慢慢溶入都市阑珊的春夜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