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有场未必有市——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述评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4
第2版(经济)
专栏:

  有场未必有市
——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班明丽
“当改革大潮初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坚实一步时,一位负责同志曾感慨万端地说,我们搞了30年计划,原来农民是懂得怎样种田的!”
“我们这些搞惯了计划经济的干部,不能再搬出老一套把市场管死了!”
国务院经贸办副主任俞晓松近日在市场建设座谈会上的一番肺腑诚言,耐人寻味。
他不是无的放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尽管人们还来不及把市场经济的整体框架勾勒清楚,也无法一下深刻理解其实质内涵,但是,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这个浅显而直观的道理,是不难取得共识的。于是,“市场”成了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抓市场,建市场势头来得很猛。应当说,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觉醒,是构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可贵起步。
但是,还有一个“于是”:于是,这个省一声令下,今年要建10个市场,明年要建20个市场;那个省也不甘落后,今年要建20个市场,明年再建30个……你追我赶,下达计划。你建一个市级市场,我建一个省级的;你建“最大”的,我要建“最高”的。有的还计划为一种商品建一个市场,可想要建的市场会有多少?有人形容说,这不是搞市场经济,而是在搞建市场比赛。
建市场要不要有计划?肯定是要有的。但关键是看如何计划,计划什么。
市场建设计划,不是简单的数量计划,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也不是楼盖得越大越高越好。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无论哪种市场,能否形成和发展,采取什么交易方式,应当建多大规模,都是由当地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计划的结果。
凡是市场发育好的,都坚持了这一原则。
最有说服力的是蔬菜市场。我国蔬菜市场的发展,主要依托了国有蔬菜公司原有的场地设施,以及部分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现在,通过批发市场成交的蔬菜,已占社会流通总量的70%,在调节产需和供求关系方面,发挥了支柱作用,为蔬菜体制改革奠定了可靠基础。这是蔬菜市场一年四季兴旺,东西南北鲜菜交流的原因。
先作生意,后建市场;先自发形成,后有组织建设,是河北白沟市场的特点。这里地摊、门店连成一片,没有高楼大厦,生意兴旺闻名全国,近期才撤摊进棚交易。它的市场是在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由此看出,建设有形市场,不可理解为就是盖大楼,或者只要挂上牌子,定个名称,它就是市场了。1985年全国曾出现过一阵“贸易中心”热,似乎是一夜之间,竟有千百家“中心”冒了出来,结果大部分是不成功的。急于求成、盲目求多地计划市场,片面追求市场档次、级别,结果是“有场无市”,重复建设。
集中交易的有形市场固然重要,无形市场也不可忽视。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许多商品如煤炭、木材、钢材、化工产品等部分生产资料,不一定非要都进入有形市场去交换。通过产销合同、产销直挂、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及总经销总代理关系、连锁商店、综合商社等经销网络,或者物资配送中心等,一样可以实现交换,发展各种稳定的产销关系。因此,有形无形市场都要建设和发展。
农民种田是经济行为,建设市场也是经济行为,不能纳入旧体制的思路和轨道。但愿将来回顾历史时,不会又有人遗憾地说:“想当年咱们煞费苦心计划市场,原来人们懂得什么是市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