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编外雷锋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编外雷锋团”
本报记者李杰
“编外雷锋团”是河南邓州市群众对560名从雷锋生前所在团复员、转业归来的军人的爱称。
市人武部介绍,这560名雷锋生前战友,都是与雷锋同年入伍,在一个团共同生活和工作,有的与雷锋同屋居住,有的和雷锋一起参加过沈阳军区青年代表大会,有些还分别担任过雷锋团的团长、团政治处主任、营长、营教导员、连长、连指导员。他们陆续复员转业后,分布在邓州市的许多行业和部门。如今,他们或是部门领导,或是生产岗位上的骨干,或是勤劳致富的能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传播、实践着雷锋精神。
我接触到的“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众口一声:离开雷锋团,脱下了军装,仍觉得是雷锋团的战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只能为雷锋团争光,不能给雷锋精神抹黑。
正是从这一同一心愿出发,198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人武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雷锋生前战友为骨干,成立了邓州市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各乡镇、办事处和村相继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小组和1624个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使学雷锋活动在全市广泛、持久、扎实、经常地开展起来。
今年53岁的雷锋团原团长宋清梅,是“编外雷锋团”的核心人物。几年来他作学雷锋报告50多场,听众达3万多人。1986年,他从雷锋团转业后,被安排在市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为一个在部队任连长、比他早转业几年的年轻同志当副手。对此,外界有不少议论,可他从不计较,全力以赴支持一把手工作。说起这些,他笑笑对记者说:“斤斤计较职务高低,不是雷锋精神,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
2月28日是星期天,早8时记者去采访张三明,他已去新开通的一条街上栽树。园林绿化处的职工对我说:张副主任到园林处后,没过过节假日。张三明在雷锋团赶过马车,当过排连营干部,是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本报一版曾以《为革命甩一辈子马鞭子》为题,详细报道了他的事迹。1982年至今,张三明先后3次调动工作,先在乡里任财贸党支部副书记。领导让他抓修路,大冬天,东北风夹着雪花,他和农民群众一起下河挖沙、捡石子,苦干3年,全乡的乡与村、村与村之间修起了石子路,解决了群众走路难的问题。后来,他到自来水公司安装队作过一般干部。1991年,他被调到园林绿化处后,领着一帮子人挖坑栽树。仅两年时间,一个老大难单位变成了全市的先进单位。群众赞誉他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实干家、“老黄牛”。
从雷锋团转业的高林富担任城郊乡烟叶收购站站长后,从学雷锋抓起,为全乡烟农提供从种到收购的全程服务,很快改变了烟站面貌,使这个全系统有名的后进单位成了全省烟草行业的“三好站”。他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经济不排除雷锋精神,市场经济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代变了,但时代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含义和内容。立足岗位,作好本职工作也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1991年市里让原雷锋团政治处主任姚得奇组建房产局,开办费仅5000元。在资金短缺,无办公地点的情况下,他带领全局的同志努力工作,先后办起了房屋开发公司、房屋修缮公司和地面砖厂,去年产值近千万元,净利润达150多万元。
据了解,“编外雷锋团”中有400多人复员后,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大多数成为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他们把富民富乡作为己任,带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为群众无偿提供致富信息,使5200户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近几年,“编外雷锋团”的成员90%以上荣获市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称号,近百人受到地区级以上的领导机关表彰。邓州市委、市政府赞扬他们是“一个光彩夺目的雷锋群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