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走近毛泽东——探寻青年心目中的毛泽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4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热点追踪

  走近毛泽东
——探寻青年心目中的毛泽东
●李春玲
毛泽东——这位曾经改变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离开这个世界已有17年了。在这17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对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还知道多少?毛泽东在他们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他们对毛泽东又有何评价呢?
1993年11月初,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的几位专家、学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走访了50位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他们吃惊地发现:
青年中有一支庞大的崇拜毛泽东的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有知识并有志向的年轻人。在接受访谈的青年中,有几乎接近半数的人表现出对毛泽东不同程度的崇拜。这些新一代的崇拜者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强烈程度,并不比当今的中老年崇拜者逊色,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大学生自称他拥有50多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只要见到我就买!”
“毛泽东不是一般的伟人,他比其他所有的伟人都要高出一筹。”这是一位26岁的工人的评价。
“毛泽东是个全才!”一位年轻的机关干部带着极为钦佩的神情说,“他学识渊博,才智过人,既是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毛泽东绝对不是凡人!”一个31岁的个体户很肯定地说。
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拜,这在中老年人中是不多见的,而这些青年崇拜者们却往往是脱口而出。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崇拜毛泽东
对于当代的青年人来说,毛泽东毕竟是一个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远的历史人物。他们不可能像50年代的崇拜者那样,因切身感受到毛泽东带给他们“翻身得解放”的好日子而心怀感激;也不可能像60年代的崇拜者那样,把毛泽东奉为理想追求的象征;他们对毛泽东的崇拜与上几代人有着根本的不同,正如一个大学生声明的:“我们不可能再以那种方式来崇拜毛泽东了。”那么,他们是怎样崇拜毛泽东的?毛泽东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引起他们如此强烈的崇拜感呢?他们各自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
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这样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把这么大个国家统一在了一起,这是了不起的功业。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不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都没法与他的功绩相比。他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他给了中国人希望和信心,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无师自通,是个军事天才,”一个当了几年兵、现在一家大公司任职的干部如此夸赞毛泽东非凡的军事才能,“《论持久战》写得棒极了,绝对是第二个《孙子兵法》,连抗战胜利的时间都估计得八九不离十,读完了之后打心眼里觉得毛泽东是个伟人。”
一位有硕士学位的公司雇员极为推崇毛泽东的诗著:“毛泽东诗词的气魄无人能及,真是手握乾坤,气吞山河,那种豪情壮志真让人羡慕。有时我真感到惋惜,我怎么就没能生活在毛泽东时代!”
一位29岁的女记者以女性那细腻的眼光和独特角度来评说她心目中的毛泽东:“对于毛泽东,我有一种神秘感。我总感觉他内心非常孤独,没有人能理解他,包括他的几位生活伴侣。这是伟人的悲剧。”
这些年轻人崇拜毛泽东,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信奉毛泽东的理论,遵从毛泽东的教导,也不意味着毛泽东在他们心目中是个完人、圣人。相反,他们所崇拜的毛泽东是个有血有肉,有欢乐有痛苦,有才华也有弱点的凡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依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有选择地崇拜毛泽东的某些特殊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坦然承认并完全宽容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和他的弱点。
了解过去才能把握未来
当这些青年对毛泽东津津乐道、无所不知时,另一些青年却对毛泽东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对毛泽东抱着无兴趣、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那些年纪较小、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中较为普遍。
一个在报刊印刷厂工作的22岁的工人,在被问及对毛泽东的看法时几乎无话可说,犹豫不决了好一会儿,他反问到:“毛泽东是个好人吧?”至于好在什么地方,他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能答上来。毛泽东哪年去世的他记不清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他没听说过;关于“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他一无所知。“没印象,老人也没有说起过,”他说。毛泽东的论著以及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文章他一概没看过,也没兴趣看。“毛主席纪念堂我去过,是团支部组织去的,没什么特别印象,转一圈就出来了。”这是他对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感受。
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毛泽东的无知不至于如此;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毛泽东的认识并不比这位青年工人高明到哪儿去。
杨青就是一个历史课总考100分的高中生,但她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谁?”这一问题回答不上来,“缔造者是什么意思?”她问。如此这般地向她解释了一番,她明白了:“噢,是这么回事。”
她对毛泽东的评价干脆利落:“有功有过。”功在哪儿过在哪儿,她说不太清楚,也不想搞清楚。她说,她非常喜欢听“红太阳”录音带中的歌曲,因为“曲调好听”、“有民族风格”,但歌曲里唱的什么意思不太明白,“也不想明白。”
在当代青年中存在着的这两种对毛泽东截然相反的态度,实际上有着其共性的一面,即对历史的盲目和无知。较年幼的一代既缺乏动力又缺乏时间去了解毛泽东和他那段历史,而有些青年崇拜者们则缺乏正常的途径去认识毛泽东。他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大多来自流行于市井的领袖人物传奇等通俗读物,以及几本西方人撰写的毛泽东传记的中译本,这自然影响到他们对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的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了解过去,才能把握未来。如何为跨世纪的这代青年补上这一课,实在是一件大事。
此外,从青年崇拜毛泽东现象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有文化有志向的当代青年人怀有对理想、激情、民族精神和英雄楷模的强烈渴望,毛泽东及其时代所体现出的这些特点强烈地吸引了他们,也许这正是他们对于现在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盛行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逆反。
(附图片)
浙江绍兴中专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搞社会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图为该校九○电子班的学生向农民赠送毛泽东像。沈标桐摄
图为参加“寻伟人足迹、学雷锋精神”理想教育(读书)活动的青少年,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 王伊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