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犹有花枝俏——小剧场戏剧展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5
第8版(副刊)
专栏:

  犹有花枝俏
——小剧场戏剧展巡礼
高鉴
北京,初雪,银装素裹。
往日清冷的剧场门前,印下了串串来去匆匆的脚印,凝固的空气为阵阵笑语打破。北京国际饭店豪华的大堂中出现了许多学者的翩翩身影,平添了几分浓重的文化氛围。’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前不久在京召开。
这次活动是以近年来小剧场创作演出的日益活跃为依托的。为适应在改革大潮中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戏剧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越来越青睐于小剧场艺术。它能有效地缩短欣赏活动中的心理距离,增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直接交流,创造出特殊的剧场效果。在创作方式上则便捷宜行。一些小剧场剧目,如上海的《留守女士》、北京的《灵魂出窍》、《情感操练》公演后大受欢迎。
举行小剧场戏剧展的消息一传出,全国有20多台剧目便纷纷报名参展。最后选定14个参展剧目和3个观摩剧目(大戏)。由于活动完全采取民间集资,不花国家一分钱,所以参展剧团都自筹旅费和演出费用。广东的4位青年演员为了不耽误展演,自费坐飞机赶来,许多剧团为节省开支就住在剧场。
参展的14台剧目都是近年来新近创作的。从主题、题材到风格、样式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探索意味。其中,又以反映当代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体。上海人艺的《留守女士》和上海青话的《大西洋电话》描画了“出国潮”在普通人心中掀起的波澜和东、西文化撞击中人们的心态。广东省话和深圳剧协以不同的导演处理演出了《泥巴人》,其中,深圳的《泥巴人》是深圳建市以来第一部依赖自己力量、独立创作的话剧。北京剧协重排了《情感操练》,表现出编导者对当代青年人思想、生活、爱情、婚姻的关注和思考。青年剧作家苏雷的两部剧作《灵魂出窍》(青艺)、《疯狂过年者》(实验话剧院)同时参展,探索了改革大潮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影响。辽宁人艺的《夕照》和河北省话的《夜深人未静》以极为不同的艺术风格观照了现实人生。青艺的《雷雨》将中国话剧史上的名剧搬入了小剧场。青年导演孟京辉的《思凡》(实验话剧院)则创造了全新的戏剧表现语汇。天津人艺的《长乐钟》是一出历史剧。沈阳话剧团和哈尔滨话剧院分别上演了两出外国戏《长椅》和《大戏法》。由于剧目创作贴近生活,引起了共鸣。《留守女士》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当晚场结束后,在10点多钟再加演一场,演出直至子夜。主演奚美娟,上午下飞机,半天中连演三场,创下了新的纪录。著名演员李默然的精彩演出也引起轰动。慕名而来的人们,无法进入剧场,在风雪中久久不肯散去。
艺术的通俗化是剧展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创作倾向。绝大部分的作品内涵明确,都运用情节、性格命运等因素来传达意蕴。注意了人物的性格情感逻辑,注意尊重社会化、大众化的道德价值准则。语言运用上努力贴近生活,采用大量活生生的口语。不少剧目创作还竭力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娱乐性,博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这次戏剧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可见,在高雅艺术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时候,戏剧人才们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临风傲雪,期待着山花烂漫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