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重庆国营四五六厂组织车间巡回医疗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7-11
第3版()
专栏:

重庆国营四五六厂组织车间巡回医疗组
重庆国营四五六厂组织车间巡回医疗组,改变了工人过去不能及时治病的状况。
重庆四五六厂设有医院一所、门诊部两处和医疗站若干处。它们都离车间很远,工人去看一次病,往往要耽误很长的时间。工人怕影响生产,有了一点病往往挺着,因此有的工人就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拿第四车间来做个例子,工人患病人数经常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中带病工作的就占百分之三十。对于这个问题,医院和行政领导方面过去没有注意研究,认为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今年二月初,该厂医院院长徐锦文,出席了上级召开的“卫生专业会议”。在会上听了某些工厂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医务工作经验报告以后,他明确认识到厂矿的医务工作,应面向生产,为工人服务,同时要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徐锦文院长回厂以后,即向全院医务人员传达了先进的工作经验,并组织大家深入地进行了讨论,决定改变过去等病人上门的工作方法,深入车间进行诊疗。
一开始,因为大家不了解厂内各车间的生产情况,曾原封不动地搬用了别人的经验,在车间附近设立诊疗室,实行预约治疗。这种办法不到三天就行不通了。因为车间太大,工人忙着生产,往往错过了预约时间。同时,工人去预约看病时,仍要往来跑路。
四月初,改用按工段给工人治疗的方法,在每一工段设一诊疗处,就地给病人诊病。这种办法虽然可以使工人减少了来往跑路的时间,但全厂工段太多,不能照顾全面,同时秩序也比较乱,病志和配好的药都不能及时交到病人手里。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全院医务人员共同进行了研究,终于想出了“查病号”的诊病方法。在每个车间职工工作的地方,都悬挂名牌(一面是红色的,一面是白色的),诊疗组就按名牌和机器行列编好病志。要看病的工人,上班时把名牌翻到红的一面。诊疗小组(由医生、护士、挂号员各一人组成)到车间后,先由挂号员顺着机器行列按红色名牌将病志清出交给病人,医生则顺着机器行列依次给有病的工人诊断。等处方积累到相当数量以后,由护士带回门诊部配药,然后再依次把药一一送到病人手里。这样,有小病的工人不走一步路就看了病,并且在下班以前都可以吃到药。医生在诊病时倘遇到疑难病症,可立即预约时间叫病人到车间诊疗室去进行详细的检查,或由诊疗室介绍到门诊部和医院去诊治。
这种工作方法的最大好处是:首先,它节省了工人看病的时间,过去工人看一次病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行了。同时,医生下车间以后,熟悉了病人的劳动情况和作业环境,对病人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第四车间有一个工人胸口经常发疼,病人自己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医生下车间后,发现这个工人胸口疼痛的原因是长期弯腰操作,就一面建议行政方面改善车间的操作条件,一面给这个工人讲解了劳动卫生常识。
医务人员深入车间为工人治病,大大鼓舞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密切了工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工人杨隆林说:“医生到车床旁边来给我们看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每当医生在车间出现的时候,工人都亲切地打招呼,说:医生这样关心我们,我们一定搞好生产。在车间里,医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一个医生说:“过去工人之所以不满意我们的工作,就在于我们没有很好地为他们解除疾病痛苦。”
现在,重庆国营四五六厂的医务人员正在积极学习苏联的“劳动卫生学”,进一步开展车间保健工作,以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