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我喜爱这黑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23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

  我喜爱这黑色
岳安民
有的人喜爱大红大绿,有的人喜爱多彩多姿。我呢,喜爱生活在淡雅、洁净的环境里,也喜爱争芳斗妍的自然美景,唯独不喜爱黑色。我过去总觉得它使人感到沉重,感到懊丧,感到困苦,感到压抑。
有一个人,使我改变了对黑色的看法。
他叫王志雪,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的老矿工。1990年4月,我去鸭口煤矿采访。矿党委书记李光年告诉我,他们煤矿有一位老工人,在井下挖了30多年煤,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直到前不久,组织从外调资料中,才查出他是一位老劳模,战争年代参加过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运城战役等20多次战斗,身负7处伤。解放后政府发了残废军人证,但他从没向国家要过补助。先后参加过修铁路,修公路,开发韩城煤矿,干什么都是突击队长。早在1958年,他就参加了陕西省群英会,被评为省劳模。以后几经调动,档案散失……
我急于见到这位老劳模。
坐在罐笼里,轰轰隆隆下坠着,心却往上提。井壁四周水珠哗哗落下,潮湿味、煤尘味刺鼻,那滋味,是在五星级宾馆乘电梯体会不到的。
下坠数百米,咚一声罐笼落定,李光年领我一脚高一脚低走进总巷道里。这时几位矿工迎上来,李光年指着一位大高个告诉我:“这就是老王,王志雪。”
防爆灯光下,我细看,王志雪像个能行走的“钢锭”,年逾六十,但身板硬朗,浑身“黑又亮”,看不清五官是否端正。
王志雪、李光年一前一后保护我走向巷道深处。巷道如同山城的大街小巷,密如蛛网。煤层沿山势埋藏,巷道也沿山势起伏,坎坷不平,行走艰难,煤尘飘浮,气味难闻。
约摸沿巷道行走十多公里,又一个叉口,我们爬进一个上坡道,坡度有30度以上,距离有3公里,就像在地下爬“华山”。
到了掘进面,李光年指着正在干活的3个矿工告诉我:“这是老王的3个儿子。老王干了一辈子煤矿工,又把3个儿子全送到井下,他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3位青年矿工一茬黑,分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老三,都无声无息工作着。
井下,我没有抱钻机,也没有抡铁镐,只往返走了30多公里,却比爬了趟华山还累。回到井上,在镜子前一照,自己也成了“煤黑”。王志雪,每天不仅这么走,还要干八小时活,不顾头上、腿上、肚皮、胳膊上那七处伤。退休后,井下一有拦路虎,只要他听说,就组成突击队下去了。好几任矿长、书记,都当过这位老队长的突击队队员。这是为啥?他说:“我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向谁去要残废补助?我能活过60岁就算侥幸,有啥功可摆!讲名讲利表功摆好,还算什么党员!”
从此,我改变了对黑色的偏见,觉得这黑色代表坚强、忠厚、诚实、无私……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