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回乡探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25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毛主席回乡探亲
沈同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视察工作途经长沙,应当地主人的邀请,顺便探望了阔别32年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乡、宁乡、湘潭三县交界处,系南岳72峰之一,湘江支流涟水河从山下流过。这里群山环抱,松柏葱茏,山清水秀,气候宜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生于韶山冲上屋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年秋,他到外地求学期间常回乡进行社会调查;1925年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在此建立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初又来此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9月,他在这一带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毛主席一行,从长沙乘火车行了一程,还不能直达韶山,下火车后又改乘汽车,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汽车在村口停下。毛主席下车,站在路边,深情地凝望着故乡的山水和旧居,一路疲劳顿时消失,昂首阔步朝村里走去……少时离家驱虎豹,游子今日回故乡,人情风物,不胜今昔。
毛主席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主席首先邀请了亲友故旧、长辈老人与同辈友好相聚便饭,意在叙旧,大家相会情绪热烈,围坐了三桌。征人回乡,故旧重逢,抚今思昔,促膝畅谈。怀念故人往事,谈论今日英雄壮举,语言亲切情意浓,游子返乡尽是情,语不尽言,气氛十分感人。
饭后,毛主席走访亲友和乡邻,看望了几家农户和烈属,他和主人一起坐在条凳上,吸烟拉家常,主妇们也抱着孩子围在一起,互相问寒问暖,谈论生产和生活情况,情感丰富,亲切自然,不时被主席幽默的话语引得开怀大笑。
毛主席又到小学去看望孩子们。刚走到校园里,有一个小学生看见了毛主席,就大喊起来,正在上课的师生们立刻蜂拥跑出教室,把主席团团围住,拉着主席的手亲切异常。主席的这些“老乡”,只是在照片上见过毛主席,还从未亲眼目睹过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亲人们搬来凳子,孩子们拉着毛主席坐下,有个孩子把自己的红领巾解下来给主席戴上,大家围着主席问这问那,主席应接不暇。当他们看到随行的同志拿着照相机准备照相时,孩子们和主席挤得更紧,两个孩子偎在毛主席的怀里,两边的孩子抱着主席的胳膊,还有个孩子在主席身后踮起脚尖,搂着主席的脖子,主席有些招架不住了,但他还是不想离开。毛主席几时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尽情享受孩子们的温存热爱呢?!正所谓“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乐亦在其中了!
毛主席又去参观他的旧居。此前毛主席曾对有关同志作过专门交代,他的旧居不许花钱修饰。当看到故居旧貌依然,主席很满意。毛主席以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哪间屋子是谁住的,哪件家具是作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放在那个地方,哪件用具放的位置不对了,墙上镜框里的相片都是什么人,是什么时间拍的。有时看着说着,触物生情,主席就陷入了沉思……故人已逝,游子能不惆怅!然而,毛主席胸怀开阔,他诅咒那逝去的年代,被压迫受迫害的何止千家万户,不革命不牺牲怎么会有今天!
走到打谷场上,主席向我们讲起小时候帮助家里收割庄稼的情景。边讲边走,到了屋前的池塘边,塘边青草茂盛,池水清澈依如当年,他会心地笑了:回想孩提时代,小伙伴们一丝不挂,在池塘里尽情嬉水,犹如翻江倒海,竟把一池清水闹成了泥汤,多么开心。
入夜,毛主席余兴未减,难以入眠,在大厅里往来踱步沉思……
阔别故乡32年了,哪个游子不思乡!往事依稀如梦,面对故园思亲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回首当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而今故人何在?昔日那些在奴役中觉醒起来的农民兄弟和自己的亲人,在党的领导下,出生入死,奋不顾身地去反抗那些统治者,有多少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胜利来之不易啊!再喜看今天,奋发图强的劳动人民,已在建设自己可爱的河山,这才是英雄本色!正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人民终于胜利了!
毛主席只顾踱步沉思,行无所之,我怕他跌撞,陪他漫步。晚上10点,乡村惯例停电,他似乎毫无察觉,待我提起马灯,他才“啊”了一声,又同我谈起了白天的情景,一时满怀激情,索来纸笔,挥笔写成七律《到韶山》这首情感四溢、生动感人的诗篇,抒发当时的心情:“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次日清晨,毛主席起得很早,未吃早饭,便出门径自向故居前的一座小山走去。人们以为主席是在散步,但是看来目标明确,道路熟悉,直奔小山。山上林木葳蕤,杂草丛生,一条时隐时现的羊肠小道,曲曲弯弯直达山顶,昨晚我去查看,毛主席父母亲的坟墓就在这座山上。游子返乡,居室空空,思念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当在情理之中。毛主席很爱他的母亲,可是扫墓未带祭品,我沿路采集了些鲜艳的花草和松枝,未到山顶就编成了一个小花圈,随行的同志还笑我好兴致。毛主席到了墓前,准备行礼,才感到墓前空空,没有祭品,我送过刚编好的花圈,主席高兴了,便接过花圈献在墓前,然后肃穆地行了三鞠躬礼,随行的同志们也自动地向这位人民的母亲行了礼。同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同志,还对我表扬了一番,他对毛主席这次回乡探亲,感到情节动人,意义深长,在十年动乱后,他任总参谋长期间,还写了篇回忆毛主席的文章,追记此事,仍情意绵绵。
毛主席了解到故乡修建了水库(即水府庙水库),他喜出望外地说,这是百年大计嘛,一定要去看看!毛主席一行来到水库边,放眼望去,水面宽阔,比起儿时嬉水的池塘,不知要大多少倍。变化真大呀!他情不自禁地赞许了一声。毛主席察看过水库的情况,走下大堤,兴致勃勃,就动员随行的同志会同当地的一些青年一起下水游泳,许多青年一见主席下了水,高兴得不得了,都立刻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跳下水去。有个小伙子见我划着小船随行,向我喊道,脱光了下吧,都是自己人。毛主席天真的笑了起来,他大概是想起了当年在池塘里嬉水的情景了?于是他带着队,游过了宽广的水面,进入狭长的深谷,两岸林木成荫,十分幽静,大家游得尽兴而归。上了岸,主席说水这么清凉,游得可真舒服啊。
毛主席要走了,乡亲们扶老携幼,妇女抱着孩子,来给他送行。毛主席勉励乡亲们,要奋发图强,努力生产,把家乡的生产建设再上一层楼。送行的人越来越多,惜别之情越来越浓。于是,我们在故居前的广场上组织了大合影,拥挤的人群才有了秩序,随时入列者仍络绎不绝。主席一行朝村外走去,乡亲们依依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毛主席不断回头招手,情真切,意绵绵。走得很远了,我们请主席上了车。汽车开动了,乡亲们仍在招手呼唤;汽车开得很远了,人们还立在路边眺望,久久不肯离去。(附图片)
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和韶山的孩子们在一起。本报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