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鼓浪屿上夜听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鼓浪屿上夜听琴
本报记者李仁臣周庆
鼓浪屿的美妙,在其秀丽的风光,在其斑斓的色彩,在其凝重的历史,也在其醉人的恬静。这次登鼓浪屿,在一户寻常百姓家中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使我们对这座音乐之岛的韵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4月8日,春夜细雨。我们在鼓浪屿区副区长周岱陪同下,拾级而上,敲开八卦楼山坡下一户人家的门。
这家有个小小的庭院,窄窄的走廊连着几个房间。男主人叫黄伟廉,33岁,生得高大英俊,手持一把小提琴,热情地引领我们到他家客厅里。客厅陈设简洁,一架钢琴,一座贝多芬的塑像,一台彩电,一池热带鱼,再就是几张沙发、座椅。几个小朋友在客人中间穿来穿去,显得很热闹。
这是个教师之家。黄伟廉和他的夫人蔡路菁同为音乐学校的教师,一个教小提琴,一个教钢琴。这也是个音乐之家。来客中有黄伟廉的姐夫卓载欣一家,有同校好友程凤诗、吴佩茹副教授,还有他们的几个学生。这家经常举办家庭音乐会,又热情好客,所以经常有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造访。
家庭音乐会,是自演自娱,不拘一格。黄伟廉提起弓弦,蔡路菁打开琴盖,如诉如泣的《梁祝》便悠然响起。接着是卓载欣老师的大提琴独奏《天鹅之死》,一听就知是专业水平。吴佩茹、程凤诗、黄伟廉、卓载欣表演的弦乐四重奏,有古典舞曲、《二泉映月》,配合默契,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从第一首乐曲响起,那些欢腾雀跃的小朋友便顿时安静下来,和大人们一样痴迷于动人的旋律中。如果仅仅认为孩子们是来凑热闹,那就错了。在黄、蔡两位老师的安排下,他们陆续登场,一展身手。9岁的卓贤,戴副小眼镜,读音乐学校小学二年级,是个大提琴手,不论是G大调奏鸣曲,还是B小调协奏曲,他都是背下来的,不用看谱。用电子琴弹《小草》的陈晨才5岁,坐在琴凳上脚够不着地,还得垫上个小板凳。用小提琴演奏英国古老民歌《多年以前》的蒋乐乐,也还是幼儿园的孩子。赢得掌声最多的,是小主人黄西卡,她只有两岁半,穿一身红,扎两个弯弯的小羊角辫,落落大方地往客厅中央一站,手执麦克风,演唱《小白兔》、《爸爸妈妈去上班》,吐字虽不十分清楚,却大受欢迎,接着又唱《英俊少年》,唱罢还郑重地道声“谢谢”,又是一片掌声,笑声。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当我们告别主人出门时,小雨已住。周岱送我们去轮渡码头。一路上,凤凰木、三角梅上还滴着水珠,音乐厅、音乐画廊亮着灯光。他告诉我们,能像黄伟廉这样开家庭音乐会的有十几家。这个小岛有6300多户居民,光钢琴就有300多架,加上提琴、电子琴,平均每3户就有一件乐器。这里的少年宫面积1600平方米,有10间琴房;这里的青年宫、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公园都有音乐沙龙、音乐走廊和乐师。居民们从小到大受到音乐氛围的熏陶,中西文化的交融培养了他们欣赏严肃音乐的爱好。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陈佐煌等一代代、一批批著名音乐家,就是从小岛走向全国及世界音乐舞台的。这几年,在全市举办的群众歌咏比赛中,他们区的代表队夺得了“五连冠”。
今天,鼓浪屿地处商品意识浓厚的特区,这里见不到林立的歌舞厅,倒是居民们依然保持了昔日那份雅趣。“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末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归来路上,音乐之岛的琴声已经远去,唯有潮音海韵伴着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在我们脑际回荡……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