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如何评价我国服装市场?——访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2版(经济)
专栏:部长热线

  如何评价我国服装市场?
——访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
本报记者 李茜
如何评价我国的服装市场?记者就此访问了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
吴文英说,纺织工业自1986年制定以服装为龙头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战略后,我国服装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1992年服装产量由十年前的10亿件增加到42亿件,全国人民服装成衣率提高到60%,大城市达70%左右,服装的年销售额约160亿元,发展速度之迅猛,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现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装市场遍布大中城市和乡镇。
记者问,既然我国服装市场如此繁荣,为什么还有些消费者买不到可意的服装呢?
吴文英说,我国服装市场目前总的说是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至于说有人反映买不到自己满意的服装,对这个问题应该作具体分析。她说,我国服装市场大体分三个层次,其中以低档服装的数量最多,它们有的是花样翻新快,但面料档次低,做工一般较粗糙;有的做工不错,花色和款式又较陈旧。这类服装多出自乡镇企业和个体户之手,由于价格低廉,产销量相当可观。另一个层次是高档服装市场,大部分出自进口或三资企业,也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的产品,价格比较昂贵,从目前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来看,消费群体数量不甚大,大体可满足需求。中档或中高档服装求购者多为城市工薪阶层,是需求量相当大的群体。他们虽然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高档名牌产品,但仍希望通过穿着表现自己的气质、追求、个性和风格,对服装的款式、做工和色调品位比较讲究。生产这类服装的国有和大集体服装厂居多,他们的生产设备一般较好,做工也佳,对繁荣我国城市服装市场和出口创汇功不可没。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多年的企业,多数对市场反应较迟缓,习惯于大批量、少品种生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一方面有些企业的服装销售不畅或大量积压,一方面有些消费者又难买到中意服装的现象,这是服装行业应努力改进的。
记者问,中国服装出口数量连年激增,形势喜人,但大部分是来样、来料加工,附加值低,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说我国的服装厂成了国外服装商的加工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文英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每年花大量投资更新改造服装行业的生产条件,从国外引进不少先进设备,但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92年全国服装出口创汇达167.4亿美元,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当然,我们出口的服装中,来样和来料、定牌加工的比重很大。因为当我国服装大量走出国门之际,不少发达国家的服装市场已被一些国际名牌货所占领,用我们自己的牌子难以打入国际中高档市场。我们采取扩大来样来料加工,利用外商已创出的名牌,进入他们的销售网络,不但能扩大出口,为国家多创外汇,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推动我国服装款式跟上国际潮流。当然,我们还是要努力创造自己的名牌,使出口服装上档次,提高附加值。
记者问:我国服装业如何创造出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
吴文英从三个方面谈了她的看法。首先是更新观念,重视设计。我们并非没有能设计名牌服装的人才,而是没有创造名牌服装的机制。我国近10年来多次派设计人员参加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屡屡获胜。许多国外朋友称赞中国人的设计创造才华。国外参赛者一旦获奖,便脱颖而出,成为名家,创出了名牌。而我国许多参赛者获奖后却引不起企业的重视,结果往往悄然陨落。西方名牌服装容易出名,同他们的服装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关系很大,著名设计师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对所设计的商品从选料到加工均享有监督否决权,而我们的设计师甚至连自己设计成果能否投产都没有决定权。
吴文英说,创名牌就是要有商标意识。特别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商标更有讲究。吴文英谈到这里讲了一个故事。香港企业界著名人士曾宪梓,创业时生产的领带叫“金狮牌”,销路不畅,他带着产品请教一位商界知名人士,这位朋友说领带质量很好,商标不行。曾宪梓问,狮为兽中王,金也很珍贵,为何不行?那位朋友回答,金狮的谐音是“今死”,这个名字不吉利。曾宪梓深受启迪,他绞尽脑汁为产品起了个“金利来”商标,打开了销路。由此可见,我们出口商品的商标,也要注意研究国外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与好恶。
创名牌还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服装的设计、面料和做工再好,如果不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不能畅销,更不能成名牌。许多国外名牌服装,都是通过广告、各种传播媒体宣传,服装表演,请名人穿着,不断开拓市场,广泛开办连锁店,提高知名度的。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里有更新观念的问题,我们有的企业舍得花钱买设备,建厂房,却不舍得在提高产品知名度上花钱。也有企业本身的经营能力问题,要靠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来解决。
(下期内容:外经贸部领导谈怎样看待贸易逆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