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质优未必无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1
第2版(经济)
专栏:为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

传统名牌品种桑麻柚在广州无竞争力,温州蜜柑在江西积压,新品种“雾灵红”山楂一公斤一两角钱还卖不出去,种种情况说明——
  质优未必无忧
本报记者 汤李梁 高海浩
按理说,质优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就强,“优质”应当“高效”。但是,现实生活中又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的产品不一定就是好的商品,“优质”的回报,有时出人意料的却是低效。例如:
广州有一种桑麻柚,曾与沙田柚齐名。前些年该市开发了这一传统名牌品种,却发现人们的口味变了,它在市场上并无竞争力。
温州蜜柑质量好,人所公认。江西省大量开发这一中晚熟品种,造成成熟期过于集中,产品积压严重,桔农损失惨重。
河北兴隆县培育的山楂新品种“雾灵红”,品质之优驰名全国,当年曾卖到两三元钱一公斤。今年秋末冬初,全国山楂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每公斤一两角钱也甩卖不出去,“雾灵红”同样失宠,优质并没能使它免遭厄运。
看来,农民朋友若认为“产品质优,高枕无忧”,那就想得太简单了;政府部门若只顾帮助农民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以为“只要基地建起来,农民就会富起来”,那就外行了。开发优质农产品能否获得高效,关键还在于市场,看市场的需求有多大。
过去我们常讲,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话就只对了一半。山西绛县,气候与土壤宜于山楂生长。1984年,县领导因地制宜,动员农民建起10万亩山楂林基地。如今,山楂树进入了盛果期,然而红红的果实带给农民的却是黑漆漆的“卖难”。痛定思痛,绛县人民终于认识了那另一半真理:“市场看好什么,才种什么。”
当然,市场行情起伏跌宕,变幻莫测,现在畅销的,不几年也许就无人问津,无论如何精研市场,决策风险仍然在所难免。因而,提前作些应变准备就十分必要。兴隆县及时调整“五年山河一片红”的山楂计划,让林果业全面开花,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就如同股民们多买几种股票,分散了投资风险。前不久,当兴隆3000万公斤山楂受冷落的时候,850万公斤板栗却成了俏货,远远超过了山楂滞销造成的损失。
“一手抓基地,一手抓流通”,这是防止产销脱节的又一必要举措。浙江省一方面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建基地,另一方面抓基地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建设,例如兴办了省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次举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组织优质农产品出口,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往外运销,等等,许多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因此缓解。
优质农产品一经加工、贮运、包装等产后商品化处理,对市场变化的承受力就会大大增强,而且能增加附加值。旺季积压的产品,储藏到淡季出售,往往变为抢手货。今年苹果价格跌得厉害,大连市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就对苹果进行精包装,将各路苹果“名角”请入礼品箱,箱子外壁标明它们的品名、产地。40个一箱的苹果,卖130元还供不应求。湖南省今年引进台湾米机,对优质稻谷进行精加工,使湘米的整精米率大大提高,谷、砂、糠等显著减少,每公斤米价因此上扬0.60元。
总之,眼光向着市场,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强化加工、保鲜、运输等薄弱环节,从而使农产品在优质的基础上增值,这当是眼下使“优质”通向“高效”的着力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