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春暖燕归来——记上海市一批回国留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0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春暖燕归来
——记上海市一批回国留学生
刘军
在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循着涌动的“出国潮”漂洋过海之时,上海4万多名留学生中2.1万多人学成返回了故土。这些曾经怀着不同动机和目标闯荡世界的留学生们最爱唱的歌曲是《我的祖国》……
不久前,当记者来到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时,一位接待人员这样说:上海市人民政府不久前颁发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后,许多海外学子心动了,血热了,他们催促国内亲人寄去详细条文,性急的自己直拨电话咨询。今年以来,共收到海外来信276封,接待来访者810次,比往年增加十倍多。
“千里寄深情,温暖赤子心。”服务中心墙上的一面锦旗引人注目。下面署名是中科院兰州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务忠。陈务忠因公派德国,逾期未归,被研究所以“自动离职”除名,一时颇有些苦闷。1991年12月,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长陈勇福率团赴欧洲招聘留学人员时,握着陈务忠手,恳切欢迎他回上海工作。陈务忠被安排到上海医用核子仪器厂当所长,获得了报效祖国的机会。
在幽静的中科院上海分院,近来传颂着周光召院长给生物化学所赴美归国留学生李林的一封信,引起年轻科研人员对祖国、对未来、对人生作一番严肃的思索。
今年33岁的李林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长奖学金特别获得者。1990年6月,他被公派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毕尔克基实验室开展生命科学“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同行专家认为“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走在国际前沿”、“有不少新的发现和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欣闻李林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课题,如期返回祖国,特致函表示热烈祝贺。信中说:“我相信你回国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希望并相信你和你们青年一代能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和重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老一辈科学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中,多拿金牌,为祖国争得更多的荣誉。”
谆谆嘱托,悠悠我心。李林博士正瞄准现代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酶学”潜心探索,并申请了王宽诚科研基金奖。
怀着与李林博士同样炽热的情怀,徐纯中这位在人物油画、风景画、版画方面颇有造诣的留学生,在回国征途上几经周折。1988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自费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料壮志难酬,因健康原因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国。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得知此事后当即批转市人事局,“对徐纯中同志要满腔热情予以关心,早日安排工作。”1990年4月,徐纯中被复旦大学文博学院聘为副教授,开设专业课,并承担学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如今,他已成了中国美术界的一颗明星。
面临新的经济腾飞契机,2.1万多名海外学子回国后,给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带来才智、带来财富、带来活力。
“汗水洒在我所爱的热土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涂时亮,1988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尔分校留学归国后,在他所爱的这片热土上,从事计算机单片微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他在国内首先推出FD—MOT单片微机开发装置,填补了国内在微机开发装置领域的空白。接着又研制成功“新型通用单片微机仿真器(SICE)”,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几年来,涂时亮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从鲜为人知的普通一兵,变成科技战场上的一员虎将,经常登上国际计算机学术讲坛。他深情地说:“如果我在美国工作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胸上标记是写‘美国某大学’;而今我去开会,标记上只会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别人抑或自己对此的感觉都不一样……”
即便是许多自费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也时刻惦记祖国的养育之恩。在美国被华盛顿最高法院授予唯一一个中国法律顾问专门证书的上海留学生段祺华,毕业后已在美国西雅图一家大型事务所里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段祺华眼看中美贸易间及中国对外各项事务中涌现出的大量法律纠纷和案件,他觉得祖国需要他这样通晓中美两种法律的律师,于是,怀着满腔热情,于今年3月在浦东新区开设了“段祺华律师事务所”。他说:“我们毕竟是祖国的儿女,是这块土地上的水土和阳光哺育长大的,应尽一点绵薄之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