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求理解促合作——“1992年之后的中国与欧共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05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研究动态

  求理解促合作
——“1992年之后的中国与欧共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张启华
4月27日,在“1992年之后的中国与欧共体”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会上,一位欧洲学者带着抱怨的口吻表示,同美国、日本比较,欧共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太低了,其他几位学者也纷纷提出补充和建议,这说明“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有着强烈增强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意愿。
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欧共体实现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举行的。它引起了来自美国、欧洲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学者、专家的广泛兴趣。在3天研讨会上,人们抱着让中国了解欧洲,让欧洲了解中国的愿望,各抒己见,达到了相互加深了解的效果。与会者普遍认为,推动中国与欧共体的关系,当前是个好机遇:中国扩大开放和欧洲大市场都有利发展各自的经济,从而带动双方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复关”提上议程,将为双方贸易提供诸多方便;亚太崛起,欧洲面向亚洲,中国地位正在提高。
通过这次研讨会,人们对在新形势下中国、欧洲各界开展交流,增进了解的重要现实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认为,欧共体企业对中国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行动谨慎有余,投资勇气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受到文化、历史差异的约束,对中国市场潜力和经济体制运转缺乏充分了解。据截至1990年统计,欧洲国家(包括非欧共体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只占7%,仅相当于港澳台地区在大陆投资的1/7。会上有一位欧洲学者提出,欧洲人如果能克服东西方文化、历史差异,那就可能较快解决诸如“风险”的顾虑,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与欧共体于1975年建交后,双方贸易往来得到迅速发展,在前10年里年平均贸易增长率达19.6%,去年双边贸易总额已达174亿多美元。中国与欧共体的贸易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同欧洲合作前景光明。正如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在会上所说的,中国与欧共体将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