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加快老企业改造的有效途径——关于杭州市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07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加快老企业改造的有效途径
——关于杭州市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践探索
李金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关键是要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年以来,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大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为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接轨国内外市场摸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嫁接”改造,快进市场
杭州是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企业负担较重,地方财政又很紧张,因而长期得不到更新改造,导致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竞争能力减弱;加上这批企业长期习惯于按计划经济模式生产经营,经营机制不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两个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难题。
面对难题怎么办?小平同志去年初的南巡重要谈话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重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雄风。为此,我们决定通过扩大“两引”来“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即引进外资“嫁接”改造企业的技术装备,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改造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的活力和能力。1992年,全市新批准“嫁接”型合资企业458家,占当年新批“三资”企业总数的80%。实践表明,这一做法能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大踏步地进入市场。
第一,加快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据对市属103家外资“嫁接”企业的调查,这些企业原有固定资产2.7亿元,如果自行改造到现有水平,约需新投资4亿元,如果外资单独新办这一批企业,约需投资6亿多元,而且从筹建到投产见效一般需2—3年时间。而利用外资在原有企业中进行“嫁接”改造,装备先进设备,则可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多数达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有6家企业通过“嫁接”改造,跻身全国500家规模最大的“三资”企业行列,成为市场竞争的强手。
第二,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老企业合资“嫁接”后,都享有经营自主权,普遍引进和采用国外企业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进行内部配套改革。一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全市“嫁接”企业的内部科室,一般都裁减了50%,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从原来的15%缩减到7%。二是按照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对职能部门和车间岗位重新定员、定岗、定责、定薪,对职工实行优化组合,有效地提高了管理和工作效率。三是彻底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按照职责、能力、实绩取酬,拉开收入差距,激发了竞争意识。这一系列内部改革,使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要求,高效率地组织生产经营,使先进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市属103家“嫁接”型企业去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6万元,比“嫁接”前提高一倍以上。
第三,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档次的提高,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嫁接”型合资企业,凭借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管理,迅速地改变了原有企业产品低水平的多年一贯制状况,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去年市属103家“嫁接”型企业共开发新产品348项,其中有近1/4的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全市有34家企业通过“嫁接”改造,增强了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扭转了亏损局面。如临安国际橡胶有限公司前身是家冰箱厂,累计亏损超百万元,合资“嫁接”后,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当年盈利近百万元。
第四,促进企业向外向型转变,与国际市场接轨。兴办“嫁接”型企业,中外双方优势结合,有利于促进企业向外向型转变。我市不少“嫁接”型企业,凭着自身产品的质量优势,充分运用外商的销售渠道,积极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市属103家“嫁接”型企业,1992年产品出口创汇约1亿美元。目前,“嫁接”型企业外销产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50%以上。有11家“嫁接”型企业获全国出口创汇和实现利润“双优”企业称号。
关键在于转换脑筋
杭州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始于1983年。此后的9年,又陆续建立“嫁接”型合资企业187家,基本上是城乡集体企业为主,微利小型亏损企业为主,加工工业为主;外方投资者是中小企业为主,港澳客户为主,小规模试探性为主。1992年,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在一系列问题上转换了脑筋,更新了观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工作。
第一,改变了国有企业必须纯之又纯的观念,大力推进全民所有制企业与外资“嫁接”。我们认为:(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所有制结构要多元化,而且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应多样化,同一种所有制形式可以采取多种资产经营方式;(2)引进外资,“嫁接”国有企业,符合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它不仅为国有老企业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紧缺的资金来源,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原有的国有资产产生更多的效益,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同时引进国际先进企业的机制、技术、管理和市场,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与国内外市场顺利接轨,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大胆地推进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在1992年新批准的458家“嫁接”企业中,属国有企业的就有88家,是历年累计数的2.2倍。 第二,克服闭关自守、不让“肥水外流”的思想,敢于拿出最好的企业与外资“嫁接”。过去,我市搞外资“嫁接”,着眼于微利小型亏损企业的救急,而对优势企业、利税大户的“嫁接”心有疑虑,担心“肥水外流”,影响财政收入。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如果闭关自守,不让“肥水外流”,也就没有“肥水回流”;只有让外商赚钱,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产生更多的“肥水”;只有拿出高水平的企业与外资“嫁接”,才能培养一支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主力企业队伍。因此,我们去年推出了45家素质好、产品优、利税高的一流企业,与外资企业“嫁接”。事实表明,只要妥善处理长远与眼前、取与予、外资利益与当地利益的关系,着眼于把“蛋糕”做大,就不仅能使外商得厚利,企业增实力,也能使地方财政适当增收。
第三,克服“自卑”心理,敢于同国际名牌企业和大财团“攀亲”。过去,我市办外资“嫁接”企业,注重吸引境外中小企业,而与海外知名跨国公司和大投资集团合作觉得有些“高不可攀”。去年以来,这种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国际名牌企业和大财团,不仅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力量、优势的产品、广阔的市场,而且也更多地掌握着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我们的企业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必须主动与他们攀亲;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不应妄自菲薄。因此,我们在继续积极吸引境外中小企业来投资合作的同时,大胆主动地与国际著名企业和大财团攀亲交友。一年来,日本、美国、泰国等国的大财团纷纷进入我市大中型企业投资,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嫁接”项目规模、技术档次的提高和合作领域的扩大。去年全市平均每个“嫁接”合资项目的总投资和协议外资分别达到214万美元和104万美元,比历年平均水平分别提高19.6%和52.4%。
第四,改变“嫁接”型合资企业须一律“以我为主”的观念,突破了外商投资的比例限制。过去办“嫁接”型合资企业,强调要以中方为主,规定外商投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49%。去年,也冲破了这个限制。我们认为,合资企业是办在我国境内的企业,要遵守我国的法制,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具体到一个企业外资比例的多少和由谁为主管理,并不涉及主权关系,相反,它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只要中外双方企业愿意,有利于“嫁接”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出资比例可由双方协商确定。此外,我们还根据中外合资者的意愿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多种“嫁接”形式,包括:全厂转为合资、合作的“整株嫁接”;原厂的一个分厂或车间进行合资、合作的“分株嫁接”;一个企业分别与几个外商进行合资、合作的“多株嫁接”。
把工作重点放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上
要使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工作顺利进行,除了充分发挥企业内在积极性外,作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嫁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善投资环境。
第一,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在政策上鼓励开办外资“嫁接”企业。我们在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订了《鼓励举办“嫁接”式中外合资企业的补充规定》,对以前的一些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修订、补充、完善了涉外政策法规,以进一步调动开办“嫁接”型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合同、章程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进一步提高和强化政府行为的作用力、市场机制的牵引力、经济杠杆的调节力,促使“嫁接”型企业建立起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惯例要求的经营机制。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规划,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要一年有一个新变化,隔三五年有一个大变化,并围绕杭州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一批现代化县级中心城镇和小集镇,使杭州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四,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满足中外合资企业的人才需求。
第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企业“嫁接”改造有序发展。在利用外资兴办“嫁接”型合资企业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既防止饥不择食,一哄而起,又在具体项目选择上,力求与外商投资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采取不同的办法,不搞一刀切。对基础较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要求他们多搞一些技术相对密集和高新技术项目;对基础较差的地区、行业,在符合市场导向和增加出口创汇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引进一些起步项目;做到大、中、小项目并举,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并举,积极把外资投向引导到符合我们的产业政策要求上来,促进我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