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漫谈“随笔译丛”的文化品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8版(书评)
专栏:品书录

  漫谈“随笔译丛”的文化品质
冰宾
海天出版社的一套“现代随笔译丛”已推出的均是世界文坛的大师的随笔。这套书注重的是散文文化的积累,而非追赶着时下的散文热而“趁机”推出的畅销商品。这套书朴朴素素地标上“普鲁斯特”、“劳伦斯”、“伍尔芙”的名字,再加上“随笔集”三个字。只有一本例外,标明是卡夫卡的情书,那似乎也是为了有别于本辑中另一本《卡夫卡随笔集》。这种朴实的做法似乎与商品大潮颇为不合拍,很有点独醒独行的风骨,但这是文化所必需的品质。
在几位大师之中凸现着一个人们陌生的名字,这就是里柯克。但那译者的名字却是人们熟稔的——萧乾。而人们期待之中的似乎该是萧乾译乔伊斯,他却首先推出了里柯克那刻骨透肌的讽刺杂文,这一点不能不逗起人们的好奇心,以萧乾的身份,他定是要译其挚爱的了。仅凭这一点,人们就有十足的理由先打开《里柯克随笔集》,不仅欣赏里柯克的辛辣,也欣赏萧乾译笔的深沉老辣。
其余三位男性作家无不是所谓“弱的天才”——卡夫卡、D·H·劳伦斯和普鲁斯特。但病弱之树上开出的竟是三朵风格迥异的花。卡夫卡因面对强大世界的荒谬与压迫而无能为力地“萎缩”对之,写出了一串串孤独残弱的寓言,这文字竟震撼着现代人“生命的痛处”;D·H·劳伦斯则因了对人类的绝望而奋起,回光返照般地发出一串串生命的强音,孤独地、痴人说梦般地仰天咆哮,在他笔下论来,行文都是一样的汪洋恣肆,一样地镂骨铭心,他的杂文随笔较之他的小说更赤裸裸地袒露其强烈的个性;而普鲁斯特则因了脆弱而渐渐培养了一种浓郁的幽怨性情,其文字似乎永远交织着一个飘渺的梦、永远沉醉在“过去”,让现在和未来都在“过去”时淡时浓地流逝,由此读者可以获得一个完整但是无解的空间。
至于那位“意识流”大师伍尔芙夫人的随笔,教人领教的则是其咄咄逼人的笔锋,惊人的理性思维,读之竟会发出巾帼胜过须眉一筹的感喟。此书又是由文风颇健的女博士黄梅译出,可说是传神贴切之译作。
(《现代随笔译丛》,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计有普鲁斯特、劳伦斯、卡夫卡、伍尔芙、里柯克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