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甲鱼王国数潢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甲鱼王国数潢川
  本报记者 李而亮新华社记者 刘健
潢川甲鱼满地爬
“潢川老鳖满地爬。”在过去,河南省潢川人听到这句话,一定认为你是在骂他。在中原农民的观念中,提起老鳖,“犯忌”的规矩太多了。过去潢川有个不成文的习惯,这甲鱼妇女不能吃,小孩不能吃,老人不能吃,病人不能吃,难怪它多得满地爬了。而如今潢川人听到这句话,会觉得你是在夸潢川。近年甲鱼身价倍增,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东西。人们在犁地、网鱼时顺手逮到的甲鱼,拿到市场上就是百多斤稻谷的价钱。这种价值上的巨大差距,使甲鱼很快成了稀罕之物。
问起潢川的老鳖为啥这么多,县长胡玉成兴致勃勃地说:甲鱼生长的条件在潢川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我们这里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既比北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又无南方水质中含甲鱼忌讳的血吸虫等微生物,是甲鱼理想的繁衍地。这里的甲鱼不仅多,且品质好、体格大、繁殖力强、生长快,在市场上最受欢迎。
然而,一直戴着贫困县“帽子”的潢川,多少年来一边苦苦探寻着致富之路,一边却对自身土地上的宝物避之三舍。有一天,当他们看到报纸上报道有500家外商向大陆定购甲鱼,结果大都空手而归时,自己不禁哑然失笑。
如今甲鱼满池养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往往在于一念之差。商品经济的冲击,很快使潢川人对老鳖的认识翻了个个儿。如今到潢川,干部群众向你夸耀的是老鳖,参观的是老鳖。因为甲鱼每年有20万公斤的上市量,不仅为广大农户增加了几千万元的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潢川的知名度。
随着野生甲鱼的减少,聪明的潢川人就把老鳖请到养殖场、养鱼池里进行人工繁殖饲养。他们依靠科技人员,接连攻下了甲鱼的人工繁殖关、快速饲养关、饲料关等,把甲鱼养殖周期缩短到一年半,提高了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短短两年时间,全县已建起5个甲鱼繁殖场,年产幼鳖150万只。以繁殖场作为基地,带动了甲鱼养殖专业户有1.5万户,今年的老鳖上市量达75万公斤,产值1.5亿元,纯利7500万元。现在,潢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甲鱼人工养殖基地。
龙古乡方店村青年农民张少才在村里算得上是个“能蛋”。前几年求富心急,又是种烟叶,又是养鸭子,没少折腾,结果都砸了锅。去年他听了科技人员的劝告,在自家院后挖了三个池子,到县繁殖场买了500只幼鳖饲养,当年就赚了9000元。今年饲养的老鳖还没出池,求购的人就踏破了门槛,今年少说净挣2万元。小伙子美滋滋地对我们说:“过去把门路数遍了也不会想到养老鳖会发财。”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牛岗乡柳店村,7个村干部带头示范在家里先挖起了鳖池,被群众趣喻为“老鳖村长”、“老鳖书记”。玩笑归玩笑,跟着养鳖的群众着实出现了一大片。
“王八护上水,鸟望高处飞。”今年和去年对比,潢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200元,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养鳖。但目前潢川养鳖的农户还不到全县农户的1/10。按县里的规划,到1995年,养殖甲鱼的农户要发展到5万户,户均产量达到50公斤以上,全县光养鳖的总产值就可达5亿元,纯利2.5亿元。到那时,潢川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鳖王国”。(附图片)
这位小伙子拿着个1公斤多重的大鳖说:“就这,顶上好几亩稻子的收入。”
陈柏松 吴宗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