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如何看待教师流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记者评说

  如何看待教师流动
主持人(驻上海记者萧关根):有关部门最近对教师队伍状况作了调查,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的116所高校中,有70%的教师想流动,上海某大学校长几乎每周都收到教师的辞职报告。如何看待这一不容忽视的现象?
流动,孕育着机会
王楚(驻深圳记者):人才流动,相对于“静止”是一种进步,是对计划体制下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圳是在全国人才流动中受益最大的城市,从80年代大举“招兵买马”直到今日,每年有各类人才涌向这里,其中就有许多是教师。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0名教师进入深圳工作。
张述圣(驻甘肃记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语用于人才资源的配置非常合适。这种流动,作为个体,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作为整体,根据需要取舍人才,便于走活“一盘棋”。在学术上,自我封闭,“近亲繁殖”,只会造成思想僵持和老化,只有合理流动,才能生机勃勃,百花争妍。
主持人:上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探索中,提出要形成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它把人才列为“五流”之首,足见对人才流动的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市场的重要成因,而人才又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期待人才像螺丝钉一样固定于一点,不管是什么市场,都将是死水一潭。
不合理流动的负效应
张玉来(驻吉林记者):完全靠市场规律来配置人才资源,是不能尽善尽美的。当我们把目光从教师流动受益地区转向教师流失地区,即那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时,就会看到它的负面效应。从吉林高校看,流动出去的,多是年富力强的骨干。长春某大学校长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这所学校“因教师流动,个别专业开课都很困难。”
张述圣: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占尽天时地利,西部地区望尘莫及。前些年“孔雀东南飞”,如今尽管“孔雀满天飞”了,但多数还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我认为,合理的人才配置,应该是人才密集地区适当向人才匮乏地区“流动”,现在却恰好相反。以兰州大学为例:近10年中,调出去的和出国留学的教师加起来,可以再办一所兰大。一位资深教师对记者说:我们有能力培养人才,却没力量留住人才。
不怕人才走就怕瓜强拗
主持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留不住,不外乎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太低、学术环境不宽松等原因。强拗的瓜不甜。既然人才流动不可阻挡,就该处变不惊,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顺其自然,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自有“孔雀”会飞上门来。
张述圣:人才流失较多的地方,应该自省:我这里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一度越是人才缺乏的地方,人员去留卡得越死,结果反倒被人视为畏途。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不怕人才流动,开放的用人之道首先是来去自由,而后是努力创造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
王楚:一种资源要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除去良好的大环境外,其内部也存在如何合理流动的问题。谁都舍不得放走那些工作出色的人才。在开放的深圳,一个优秀教师要“流动”,也要“过五关斩六将”;而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当地中小学校就有权“炒鱿鱼”。但要真正做到优胜劣汰,还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南山区有个教育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到这里的教师,学校不再负担其工资,自谋生路。
让教师职业人人羡慕
王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圳尽可能改善教师工资、住房和职称等实际问题。目前,深圳教师工资比同级行政干部高20%,尽管比公司员工收入少,但在住房上给予优先。据了解,1990年以前夫妻俩一同调进来的教师中,除了十几户外全部分配到单元住房。在职称上也实行地方优惠,不受名额限制。今年蛇口育才中学在本区招聘教师,不少公司的经理和机关干部前去应聘。在深圳、蛇口、南油、华侨城等地,教师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张玉来: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吉林省今年对长期在本省工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和博士生导师分别给予月津贴1000元和300元,反映极好。教师们认为,政府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吉林工业大学努力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优先让骨干教师住上三室或两室一厅的宿舍,还盖了一幢近万平方米的博士楼。
张述圣:在东西部差距暂时不可能缩小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如何使人才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有许多文章可做。甘肃省教委对优秀教师的生活待遇实行倾斜政策,对吸引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一对曾在美国工作了10年的博士后研究生夫妇,主动要求来兰州大学工作。南开大学有5名博士生表示明年毕业后要来兰州工作。人们有理由追求美好的生活,但物质待遇并不是唯一标准。有的教师甘愿牺牲眼前利益而志在艰苦的西部,就一定还有比房子和票子更吸引他们的事业。他们那种甘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值得赞扬和提倡。
主持人:人才,作为宝贵资源,任何时候都要无比珍视。邓小平同志1988年曾提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比起那个时候,教师待遇已经提高了许多,但距离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的目标,还有不近的路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进步,这一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定能实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