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今日东海“桃花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今日东海“桃花源”
爵溪,浙江的创汇明星镇。
车出浙东沿海象山县城十公里,穿越前岙岭隧道,顿觉豁然开朗。
三面环山,一边临海的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矗立着崭新的工业小城。宽阔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大路两旁造型各异的住宅楼、商贸楼鳞次栉比。
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城区中,有十余家合资企业,四十多家集体企业,近三百家私营企业,形成了年产五百多万打出口针织成衣的生产规模。针织成衣远销世界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创汇四千多万美元,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针织城”。
过去十余年中,小镇的变化超过了这个古镇的千年沧桑。
据记载,这里自宋至清,历称“游仙乡”,镇名始为“雀溪”,以村南一溪林木荫翳,雀鸟甚多而得名。明时雅化为“爵溪”,沿用至今。
“到枕涛声天地动,落滩渔艇海岚腥”。在自然经济的岁月里,这山多地少的所在只能靠海吃海。当时,大海的贡奉十分丰饶,又加上交通不便,鲜黄鱼一时吃不了,爵溪人就利用十里平沙,剖鱼晒干。经过数天日照沙烤风吹,鲜鱼变成了色白如玉、口味独异的鲞(当地对鱼干的俗称),长销不衰。
十年动乱,黄鱼也深受其害,狂捕滥捞从根本上破坏了海洋资源,世代以渔为生的船民面临生存的挑战。人均不到一分六厘地,没有其他资源,怎么办?
受海风熏陶的爵溪人敢闯浪头,敢冒风险,把目标转向新的“靠海吃海”,搞起了新的“两头在外”的加工业——针棉织品出口。
由渔转工,第一步最艰难。掌舵撒网的手要学会漂、织、染、印,更要学会成本核算、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这是个历史性的飞跃。赶海的人肯下苦功,公路不通,机器硬是用肩膀扛回来;没有技术,抬着轿子把上海师傅请进来。从纺腈纶纱开始,从最简单的圆筒机开始,实现他们的“工业革命”。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形成了生产多层次,产品多品种,业务多口岸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并且在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记者访问了镇上的工贸联营象山针织厂,入眼的是花园式的厂区,车间里十多台性能先进的弹力机正源源不断吐出针织半成品,七百来人的工厂,年出口值占全县百分之四十以上。
爵溪人迎浪赶浪,闯入了国际大市场的海洋之中,也闯出了一条富裕之路。据年轻的镇委书记李阿会介绍,今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可达十亿元人民币,外贸收购值将达五亿多元人民币,预计可获利润五千万元,上交国家税收二千万元。
因此,镇上有充分财力改造道路,翻建马路,自建三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全镇人均收入也大大超过小康水平,彩电、冰箱等高档家电的普及率高于宁波城区的水平,拥有三四层高小楼的富户已不在少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若是有知,亦当倾羡不已吧。
本报记者 范伟国(附图片)
爵溪镇远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