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卡拉OK进行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0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卡拉OK进行曲
于青
“卡拉OK”一词源于日语,迄今中文尚未译成全用汉字的对译词。这样半用汉字半用拼音的词,在中文报刊上还找不到第二例。日语中的“卡拉OK”是一个半日语半英语的组合词,“卡拉”在日语中是“空无”的意思,“OK”是英语管弦乐(orchestra)在日语中缩略和变音,组合在一起可意译成“为演唱者(空出歌声)提供伴奏的装置”。“卡拉OK”最初指设备而言,现在也用来指这种娱乐形式。卡拉OK来到世间20来年,走的是充满活力的“快三步”,一步一个新“形象”,一步一个小高潮。
卡拉OK产生于日本,但问起日本人卡拉OK的生日和出生地,回答也是众说不一。比较一致的说法是1972年诞生于神户的某酒馆。最初演唱者使用的是职业歌手演唱用的伴奏磁带。音乐磁带生产厂家看好卡拉OK的行情,便大量生产卡拉OK磁带,卡拉OK“热度”迅速增高,形成卡拉OK的第一次小高潮。
80年代卡拉OK硬件不断翻新,是卡拉OK“形象”变化最多的时期。1980年卡拉OK录像带问世,演唱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为记不清歌词的演唱者提供了方便,但当时歌词还不能伴随旋律变换颜色。激光唱盘和激光影碟于1982年几乎同时问世,前者是卡拉OK磁带的飞跃,音质更加纯真;后者是卡拉OK录像带的演进,电视画面更加清晰,歌词能够伴随旋律变换颜色。1983年,日本年产卡拉OK设备135万台,90%步入家庭,表明卡拉OK的普及进入高峰。激光影碟的自动选曲系统1984年研制成功,快捷简便地选曲演唱为卡拉OK的普及推波助澜,形成卡拉OK的第二次小高潮。
卡拉OK第三次小高潮以90年代卡拉OK演唱间的兴起为标志。日本国土狭小,建筑密集,卡拉OK的歌声难免不传入左邻右舍,一时成为噪音问题。80年代末期,卡拉OK演唱间(box)应运而生,使卡拉OK渡过被指责的危机。卡拉OK演唱间的雏形产生于冈山县,当时有人把卡拉OK设备搬进郊外空地上搁置的集装箱中,结伴其间纵放歌喉,自得其乐又不干扰他人。卡拉OK厂家人士见状受到启示,遂开始在城市设置隔音的卡拉OK演唱间。最初是每个演唱间一套设备,由顾客自行操作。后来发展到一个控制中心管理若干个演唱间,把顾客选唱的歌曲通过有线或无线系统送入每个演唱间,既减少了设备,又方便了顾客。演唱间的“封闭性”存在发生“不测事情”的隐患,对此做出的规定是,演唱间的门必须装有透明玻璃,室内不能熄灯。1989年日本全国经营卡拉OK演唱间的卡拉OK店还不到2000家,1992年已发展到近万家。演唱间激增有供求两方面的原因。供方看重演唱间投资回收快和节省管理人员。一个演唱间设置费用约500万日元,每天有4组人利用,半年即可收回投资。求方即顾客喜欢演唱的原因,一是同伴集于一堂气氛轻松,日本人多性格内向,更倾心于卡拉OK的自娱性,而不追求其表演性;二是演唱机会多,价格便宜,利用效率高。
最新型的卡拉OK设备是1992年2月投放市场的。卡拉OK店或家庭即使没有卡拉OK软件,顾客只要打电话告知联网的中心控制系统自己选唱的歌曲,约15秒钟后,声音和图像就会通过电话线送入卡拉OK店或家庭的终端。这个系统可节省卡拉OK店和家庭对卡拉OK设备的初期投资,如果是家庭利用,每曲费用100日元,只相当于在卡拉OK店费用的一半。卡拉OK生产厂家还在考虑利用卫星、计算机系统开拓卡拉OK的新天地。
卡拉OK为利用者们演奏着各种乐曲,卡拉OK自身的发展轨迹则是一支快节奏的进行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