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我随老人爬香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7
第11版(体育)
专栏:

  我随老人爬香山
任建民
12月10日,5点半起来,叫上北京海淀区体委的刘贵,一起骑车赶到西郊香山时已是早上7点。这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以其深秋红叶闻名中外。
山脚下早点铺已开张。一位老人边吃油条边往上走。跟上去一问,果然是来爬香山的。
“今儿来晚了”,老人说,“平时6点就到了。其他人都上去了。”
从索道下拾级而上。老人说这是他的习惯路线,“一共有2200个台阶”。
老人不紧不慢地登,我们大步小步地跟。老人叫朱锦伯,今年75岁,市第二住宅设计院退休工作人员。“两年前听人说香山空气好,负氧离子多吧,就坚持来爬了。以前,爬楼梯都得让人扶着……”
台阶两边,山坡的背阴处,不时可见点点残雪。回头望去,半轮红日正浮出地平线,将北京城罩在一片温暖而安详的气氛中。
陆续地有人下山来。65岁的金少堂老人从1986年以来就登山。“我住的近,就在军事科学院。”“我也没别的爱好。爬山简单,也安全。而且,”他一指耳朵,“不影响听新闻。”我这才看见他戴着耳塞。
从树丛间望过去,别的路上也有三三两两的身影往山下来。
“踏踏踏……”一位脚穿大头鞋的女同志一蹦一跳地跑下来。我们同她打招呼,她胳膊一抡,说:“你们先上去,我一会儿追你们。”
“她每天都要爬两趟。”一位姓陆的阿婶望着她的背影说。陆家阿婶就住山下,“今天厂休,来得晚。平时都是一大早来爬,再赶到锅炉厂上班去。”“我原来体重150多斤,两年下来,现在120多斤,干起活来又精神又轻松。”
不一会儿,大头鞋就踏踏踏地追了上来。她怀抱着冬衣,只穿件衬衫的身上冒出团团热气,头脸间也大汗淋漓了。“我姓刁,刁德一的刁。”她风趣地说,“我原来可是百病缠身,又都是先天性的。吃药打针,这块儿好了,那块儿又坏啦!还有类风湿,两个膝盖肿得不能走路。我练气功练得好多了。走遍了北京的大小公园,我凭感觉认定了香山这地方好。刚开始时往山上蹭,得二三个钟头才能上去,现在30多分钟就上去了。而且一趟觉得不够量。”
“人越吃药身体越坏。”122中学的退休校医崔捷说。
“可不是,我刚退休那阵儿,8个月吃了800多块钱的药。后来就来爬山,好几年没吃过药了。”这是一对老姐妹,姐姐过了年就80岁啦。“我们开始爬山的时候,没现在这么多人。那时香山饭店刚动工,有十来年了吧。每天爬完山,回家睡一觉,还能自己洗洗衣服什么的,也省得孩子们麻烦。”
山上风很大。幸亏上山时听老人的话,把外套脱了下来,出汗不算多,否则真容易着凉呢。
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上来了。这位铁道部经济规划院的退休老干部家住宣武门。“从1990年到现在我爬了630多次了,今年这是第212次上山。”老人记得真清楚,“我就是脑部供血不足,爬了山觉得很舒服。”
“就是,香山跟个大氧气桶似的。”后面有人接上话。原来是全聚德烤鸭店的三位退休姐妹结伴而来,她们中家最远的住永定门火车站。“我有心脏病,在家总想睡觉,什么也干不了。可爬完山反倒有精神了。”其中一位说道,“上次我跟一对每天还要跑到八大处的老夫妻爬了4个多小时,心想回家可动不了啦,谁知,晚饭竟是我做的!”
我们开始从南坡下山。路上还不时有老人往上爬。他们大多路比较远。像罗悦老人家住东郊大山子。“也不天天来。家里有事不来,没事多来。”
那么每天有多少老人来爬山呢?陈见秋老人说,差不多有四五百人吧。
在山下平台处我们遇见正在压腿的商务印书馆退休编辑陈作卿老人。他说,凡事讲个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在山下活动,慢慢越爬越高。“每天在平台这儿打打拳、活动活动而不上山的人也不少,图个空气好。”
重新骑上自行车,刘贵这位前国家手球队队员忽觉膝盖有些酸。“退役一年多没好好锻炼了”他说,“活动一下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