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事业重如山——记西安政治学院青年教员王也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1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事业重如山
  ——记西安政治学院青年教员王也秋
  吴跃华何玮路智孟韩武广
1993年2月27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雷锋事迹报告会在学院礼堂举行。
台上,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李忠航,含着泪花,如泣如诉地向人们介绍着文化外语教研室副主任、共产党员王也秋的事迹。
台下,1600多名教职员工,边听边擦拭着平时从不轻弹的热泪,严肃的会场不时地透出一阵阵牵动人心的啜泣声。
报告会结束后,学院有100多名教职员,给院领导和报社写信,建议宣传王也秋的事迹。
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员,为什么能使这么多人如此敬重?透过她的足迹,不难寻觅到答案。
王也秋1982年1月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先后在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院和西安武警技术学院任教。1988年4月,王也秋被调到了西安政治学院。11年来,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为培育合格的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平均每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71%,去年仅一学期就超额完成全年工作量的3倍。教学质量评比年年优秀。
为了使学员更多地了解世界,掌握献身国防的本领,王也秋阅读了大量的外军资料和介绍高新科技知识的书籍、画报。追踪研究国外军队建设,尤其是科技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进行筛选后编入英语辅导教材,让学员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仅近几年,王也秋就结合研究、教学,翻译出版了《火箭维修与导弹原理》、《财经企业管理》、《大学常用动词辞典》、《案头大百科全书》等六部书籍,累计达90多万字。
去年暑假前,学院决定让王也秋担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接到任务后,她骑着自行车到10多公里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去学习取经。外语教学缺少教材,王也秋把英文打字机搬到家里,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为学员打印英语复习题,录制英语磁带,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开学那天,王也秋把为每个学员录制好的两盘英语磁带和8开大的100张英语复习题送到大家手里。
王也秋有颗金子般的心。她把这颗心,献给了她钟爱的事业,也献给了她周围那些为事业忘我奋斗的人。
1990年夏天,一位教员的妻子要评定职称,需要考英语,请她帮忙。她不仅热情为她辅导,还到出版社帮助查找资料,使这位教员的妻子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
1991年,王也秋看到学院许多同志为小孩的英语成绩上不去而发愁,她想,何不在家里办个英语辅导班,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教学和工作呢?于是,一个义务家庭辅导班很快办了起来。
王也秋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1991年12月,郑州有位叫刘毅的考生,来西安报考学院研究生,找王也秋帮他补习外语。当时,王也秋已买好了回长春探亲的车票。但想到刘毅打老远来不容易,她又把车票退了,帮助补习了一个星期的外语。刘毅临走时掏出500元钱表示感谢,王也秋分文未收。她说:“只要你考上研究生,就是对我劳动的报答。”后来刘毅被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优先录取。
王也秋中学上的是外语学校,又毕业于外语学院的英语系。9年的学习,使她打下了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出国条件。她不少同学侨居海外,不少人邀请她到国外去,并愿意为她提供经济担保。她都一一给谢绝了。
今年2月4日,王也秋病重住院,被确诊为晚期胃癌。这时,她从长春探亲刚回到西安不久。还在长春休假时,剧烈的病痛就已开始没日没夜地折磨她了。年迈的父母疼爱地对女儿说:“也秋,胃疼成这个样子,晚走几天,让弟弟好好陪你去医院看看。”王也秋对父母说:“老毛病了,吃些药会好的,我回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这样离开了长春。
回到西安后,学院教务部领导去看她,见她脸色蜡黄,疼痛难忍,才硬把她送到323医院。后来又把她转到了西京医院。但无论在哪个医院,她都没有忘记工作。只要病痛的折磨稍轻一点,她就阅读起英语教材,记起学习笔记来。她对院领导说:“只要能走上讲台,我就要坚持讲课。”说得在场的同志们都掉下了热泪。
3月1日,西京医院成功地为王也秋做了手术。我们期盼着王也秋能早日康复,重新走上三尺讲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