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为日本企业取中国名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13
第7版(国际)
专栏:域外散记

  为日本企业取中国名号
  张应吾
认识荻上治男先生纯属偶然。他50多岁,瘦高身材,是东京一家包装机械公司的董事长。
我们这个考察团赴日考察重点是丰桥几家企业,考察计划中不仅没有他的公司,而且此前谁也不认识他。可是我们到达东京当晚,他便带着两位助手赶到我们下榻处。原来我们的翻译到达东京后,曾给他以往的国内同事S女士打过电话,而S女士此时正在荻上先生的公司供职。有S女士在场,几句寒暄过后,大家便算熟识了。荻上直率地表示希望能同我们做生意,他的公司可为我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并一再要求我们从丰桥返回东京后一定到他的公司看看。我们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就在我们到达丰桥第三天,他又带着助手匆匆赶来了。原来初次见面时,他就留神到我们的张家口合成洗涤剂厂有引进包装流水线设备的意向,而丰桥恰恰有一家装有全自动包装流水线的洗涤剂厂,他是专程来陪我们参观那家工厂的。精明能干,主动进取,讲究效率,是我们同他两次见面得到的深刻印象。
考察团返回东京时,我们如约到了他的公司,地点在东京都千代区外神田六丁目一幢楼房的九层。公司规模不大,职员们却异常忙碌。荻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的公司,我们明白他在“有的放矢”,因为在丰桥时他已同我们洗涤剂厂的厂长就购买设备事谈过两次了。
就要离开东京那天中午,荻上坚持要为考察团饯行。相处几日,彼此都有些不舍之情。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席间荻上向我们提出一个请求——为他的公司起个中国名字。他说,他认识许多中国企业家,很快就要到中国谈生意,希望他的公司能有个响亮的中国名号。这突如其来的要求,一时竟把我们难住了。到底是我们的翻译巧于应对,他想用半开玩笑的方式把此事岔开,便指着我对荻上说,我们这位张先生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你可以请他帮忙!同伴们也都笑着附和。这种事本是可以婉言谢绝的,但我看到荻上是如此认真,他向我鞠躬,连声说“拜托了”,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用任何谦词、遁词来婉拒对方的诚意都不大合适,便答应为他想一想。团里同志又同荻上谈起另外的话题,但荻上的目光仍不时盯着我。我深知为日本企业取中国名号决非易事,首先是意思不能改变,其次是应取其谐音,一时间我真有如临考场之感。但过了一会儿,我终于把想好的“百思到”三个字写在一块餐巾纸上,由翻译把读音和含义告诉对方。荻上顿时无比惊喜激动,认为这名号与他公司的日本名称音义相符,妙若天成。他久久捧着这块餐巾纸,瞅着瞅着又一再鞠躬,说了许多感激的话。
此事在回国之后我很快就忘记了。可是荻上在我们回国后的第二个月就来到中国,并在保定和张家口做成了生意。可惜我因公出差,错过了同他见面的机会。又过了约半年光景,一天,科技外事处的同事告诉我,日本“百思到”公司又到河北来了,那位公司老板特别问到我。我断定他就是荻上治男先生,并为他正式采用了我起的企业名号而感到高兴。终于有一天,我们在河北科技大厦见面了。他依然那样精神,那样干劲十足,握手之后便迫不及待掏出他的名片:“百思到”三个中国字赫然印在上面!他说:“张先生为我们取的中国名号好极了,现在许多中国朋友都记住了我的公司……”
都说日本人善于学习,巧于汲取,精于拓展,从这件小事,也许可以窥见一斑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