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困难重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征文

  科技兴农困难重重
发展技术市场,是培育市场体系的一个重点。但从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全面滑坡的情况看,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是:
科研成果数量减少,新课题研究工作举步艰难。我省101所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1987年108项,1988年为89项,1989年76项,1990年59项,1991年和1992年都只有30项,科研水平亦呈下降趋势,全省1987年获科技进步奖的成果达37项,去年仅21项。许多新科研课题被迫搁浅。拥有国家级专家的荆州农科所,目前也只是勉强维持主要农作物的常规育种工作。
推广体系濒临解体,推广应用难以为继。我省现只有3/4的县(市)在搞病虫情测报工作,能开展正常工作的站不过1/5,仍坚守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的技术员不到总数的一半。推广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导致农技推广应用全面滑坡。一是已推广了一定规模的杂交稻种植、配方施肥、保温栽培、化学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大幅度倒退。今年与去年相比,杂交稻减少200万亩;“两膜”棉下降18%;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下降20%至60%。二是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十分困难。如近年推出的鄂棉17、18号,中杂马协63,粮棉油及多种经济作物专用的配合肥、微生物混配农药、新型化学除草剂等,增产效果显著,但难以普及推广。
农科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誉下降。近两年来,农村技术市场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监督与行政管理,假、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业科技市场的信誉。如英山县,未经农业技术部门检测私自经营杂交稻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达150多家,经营数量达6万公斤。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单位和个人在“疫区”、重病区私自制种、引种。农民需良种好药,却不敢买,这无疑影响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湖北省农调队产量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