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残历碑前日月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1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来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报告

残历碑前日月新
左颖哲王凯军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城东北的望花立交桥如长虹飞跨,牵动了多少奔向现代化的滚滚车轮、匆匆脚步,而耸立桥畔的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却牵动着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和怀想——这就是被称作“残历碑”的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
远远望去,它似一块伤痕累累的巨石,其上雕琢如真的骷髅状的每一个弹孔都像不泯的冤魂呼号呐喊;近观,这是一本残损的掀开的日历,迎面的一页便是那个刻在中国人心上的悲愤的沦陷日——1931年9月18日。
提起“九一八”,人们都会记起一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是用中国人的血泪、白山黑水的硝烟凝成的纪念;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勋”却在被其攻克的北大营处立下一座水泥炸弹碑。光阴如矢,沧海桑田,为让“九一八”历史遗迹启迪后人,鉴往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修建了这座陈列馆,并将原在望花立交桥桥址处的水泥炸弹碑移至馆旁。1991年的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残历碑”——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向群众开放。
陈列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从外观到展品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国内类似展馆不同,这是全国唯一的国耻教育地。馆内收藏的1000多幅图片,30余件实物,以真实的史料记载着“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彻骨创痛。
几年来,陈列馆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参观者中有大、中、小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工人,解放军战士,留学归国人员及来沈旅游观光的港澳台胞、外国友人。
一些留学归国人员专程参观陈列馆,他们说:“九一八”是耻辱的日子,知耻而后勇。牢记中华民族苦难的昨天,是我们今天报效祖国的力量之源,只有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九一八事变陈列馆是沈阳市的第一个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者中中、小学生占70%。和平一校五年二班小学生戴雨新的生日是9月18日,以前同学们戏称她“小九一八”,她却不知道关于“九一八”的历史。参观了陈列馆后她说:“我的生日很有意义,我要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强大,绝不让‘九一八’的悲剧重演。”即将参加高考的育才中学李萌同学更是深有感触地说: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和当前这个开放的时代,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不矛盾,陈列馆将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现实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
为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和条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群教工作,九一八事变陈列馆与30多所大、中专院校及一些大型企业、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联系,广交“陈列馆之友”;开辟场地供当地驻军每年进行新兵入伍教育,供企事业单位的党团组织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过组织生活;聘请联络员为陈列馆组织观众;工作人员走出陈列馆为学校、单位策划、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近代史报告和讲座。沈阳大北监狱的200多名服刑人员也两次参观了陈列馆,这里成为他们驶向新岸的又一面风帆。
正如陈列馆正厅的八个大字所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越来越多的人在陈列馆中受到“国衰我耻,国昌我荣”的强烈激励和震撼,领略了爱国主义的实质和真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