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书”——访北京出版社社长朱述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25
第8版(副刊)
专栏:探访录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书”
——访北京出版社社长朱述新
蒋元明
“点·线·面·体”全方位战略
蒋:在我的印象中,北京出版社一向以“稳”著称,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近几年不断产生轰动效应。《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黄河东流去》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
朱:先说说北京出版社吧。其实,我们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大型综合出版社,建社37年,下属六个专业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和三大杂志社(十月杂志、父母必读杂志、少年科学画报杂志),以及十几个独立的编辑部,全社有高级编辑近60人。近年,每年出书刊在1000种以上,获奖图书200种以上,平均日出书刊三、四种。单是列入“八五”规划的就有10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的也有18种,其中《中国野史大系》80卷左右,《西藏艺术全集》、《北京古代艺术全集》大型画册,20卷上下。
我们还和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的密切的业务联系。我们的方针是立足北京,覆盖全国,走向世界。
蒋:听说目前出版界普遍喊日子不好过。你们在出版方面有些什么高招?
朱:高招谈不上,办法还是有一些。我们的宗旨是多出好书,不出坏书,讲“两个效益”,在出书上推行“点、线、面、体”的全方位战略。“点”,就是重点,保证重点,保证质量。不是好书不能列为重点;把每种图书都作为重点来筛选、经营和制作;用抓重点来带动书刊和编辑队伍的建设;每个编辑、每个编辑室都要有自己的重点,整个出版社也要有重点,即“拳头产品”,所有出版的选题均要通过总编办公会议来审定,把好质量关。去年我们出版1000多种图书,再版书就达55%以上。有质量,就有效益。“线”,即每个编辑室在“点”的基础上形成系列——丛书、套书、系列书、文库。比如十月文艺出版社,就有长篇小说系列、当代作家传记系列、古典名著系列、翻译文学系列、泥土文学丛书等十几个系列。有“线”才有气势,才有规模。“面”,每个专业出版社和编辑室都有几个、十几个系列,形成一个面,一个方面军,在各自的领域里扩大、充实、开拓、发展。“体”,从点、线、面形成总体规划,不单一,不畸形,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去年我们光获各种奖的图书就达200多种。其实,我看有些没有获奖的不一定就比获奖的差。
书呆子·文字匠·名编辑·社会活动家
蒋:看来,各家都有各家的办法,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难求发展。我还风闻你们出版社也搞承包了?
朱:不改革,出版行业照样没有出路。我们实行全员聘任制,已经开始二级承包试点,以后再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不能吃大锅饭,但也要一步一步来。
出好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奖!在外边获了奖的,出版社再给一次奖,并且贴喜报,张榜表扬,记录进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出好书,得有好的编辑。我们很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我们有一个青年编辑研究会。这里老编辑多,新手也不少。老的有经验,年轻的思想活跃,互相取长补短。在编辑中提倡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强调用高质量的图书赢得读者,用名牌打入市场。出版社必须由单一的出书型、单一的计划体制、单一的生产型,转变成既生产又销售的生产经营型。编辑不能当书呆子,也不是单纯的文字匠,而应向社会活动家、名编辑发展。可以肯定,经过改革,许多编辑的积极性会大大调动起来。
作为社长,心中想的首先是社会效益。目前图书市场混乱,正常渠道的订数越来越少,有的书,即使是好书,订数几百本,甚至几十本。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对市场冲击太大。更有些不法分子盗版,盗出版社名义,损害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坑害读者。我们呼吁:要依法出书,公平竞争。要为读者负责,也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国家民族负责,做有良知的出版家,别只顾往钱眼里钻。“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