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盐工的风采——记南堡盐场的创业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2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盐工的风采
——记南堡盐场的创业者
本报记者晓渡袁建达
河北省南堡盐场的干部职工自称“南盐人”。
40多年来,“南盐人”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战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片白花花的海滩上创建了亚洲第一流的盐场,改造了一批批犯罪分子,建设起一个欣欣向荣的小城镇……
老一代“南盐人”的故事
盐场老书记邵恩培是荒滩上的第一批开拓者。他的脑子里装着当年许多人的动人故事。记得创业者们接到上级命令,一踏上这片盐碱地,立即感到这里又冷又荒凉。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搭起了席棚,大伙挤在一起,夜晚睡觉时把被子连头带脚裹上,不然第二天起来就会浑身黄沙。出门干活时,除了带窝头咸菜,一人还带个“猴钉凳”,累了的时候可以插在沙地里坐一会儿、抽袋烟。
第一个盐场建成了,正要开工,一场大雨加海啸,把一些临时雇来的民工吓跑了。创业者们并不气馁,决定在盐场的外围修一道海堤。他们破冰取土,挥镐筑堤,终于在百里盐滩上修起了一条结实的海堤。这条海堤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为了开垦需要,盐场党组织曾组织一支有9名女学生参加的“女子测量队”。9人中除了一位老大姐,都是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的干劲一点不比男人们差。她们每天怀揣窝头咸菜,远行50多公里去工作。无论刮风下雨,她们都不忘披上一件雨衣,需要时往地上一蹭雨衣就成了临时厕所。住在席棚里,螃蟹竟爬来跟她们作伴。有一次,她们正在吃饭,一阵狂风刮来,马淑芬被沙子埋住了。正好一个赶大车的汉子经过,见地上好像有件大皮袄,往上一提,竟提出一个人来。如今,女子测量队完成了历史任务,成为青年人津津乐道的学习榜样。
新一代“南盐人”的故事
今天,南堡盐场已建成亚洲第一大盐场,年产原盐150万吨以上;它还担负着万余名罪犯的管理改造工作,是河北省第一劳改总队。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特殊任务,他们在生产上不断开拓前进,提高原盐产量;在改造犯人工作上也不断改进,实行分押、分管、分教,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
在这个盐场,凑巧有3位姓杨的支队长,人们戏说这叫“三杨(阳)开泰”,这三杨还真是3位管理能手。其中二支队长杨一亭,认准了南盐精神的核心是个“干”字,他不说豪言壮语,更不搞什么花架子,而是带头实干。他的办公地点就在生产第一线。有一次连刮3天大风,给制卤赐下良机。杨一亭抓住时机,立即沿着各工区一个池子一个池子地检查,用卤表测量浓度,摸清哪个池子该加深,哪个池子该拉薄,哪个池子该加水,管得有条有理。正因为常常如此,所以二支队原盐生产连年有新突破。
一支队的杨金曙,是个老资格支队长。这几年卤水不足,产量徘徊的问题困扰着他。于是,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扎到基层,向一线的工人讨招问计。终于发现,生产上每前进一步,不仅需要财力物力的投入,更重要是提高人的素质。于是,他向党委建议,抓职工的技术训练。他组织技术人员就地讲课,从书本到滩地,从理论到操作。这一招果然灵验,职工素质提高了,生产问题也逐一解决。
土生土长的南盐新一代人也接上班了。现在,上至盐场领导班子,下到班组,都活跃着年轻南盐人的身影。
三支队养殖场场长董书田,是1958年跟随父母来到南盐的。他深知父辈创业的艰辛,对这块土地极有感情。他初中毕业分到三支队工作时,就因陋就简建起了养鸡场,当年吃上了鸡蛋;建起了肉鸡场,当年将肉鸡分到了各家过年。1990年他又建了个千头养猪场,引进了优良瘦肉型品种,于是场里职工又吃到了自家饲养的猪肉、加工的腊肠。每逢晒盐大忙季节,养殖场都为一线干部职工送鸡、送肉、送蛋,让大家吃好,保证身体健康。老同志们说:“小伙子挺像我们当年那个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