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力量配置趋于合理人员组合趋于优化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校内管理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2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力量配置趋于合理人员组合趋于优化
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校内管理改革
本报讯记者毕全忠从国家教委获悉: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多数学校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新的格局,初步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力量配置趋于合理,人员组合趋于优化,使这些学校产生了活力。
据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司介绍,国家教委直属的36所高校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已全面展开,各校在定编、定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人员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已对校内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部门采取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了学校包揽一切工作的局面。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把工作岗位分为教学、基础研究和党政管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后勤四大类,学校财政只直接负责占教工总数35%的教学、基础研究及党政管理人员约2500人的待遇和津贴,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保证他们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其他人员,学校主要是给政策和创造条件,使之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的运行机制运作。
同时,各校开始实行年度业务考核制度,以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工资晋级和确定校内津贴的主要依据,教职工的收入拉大了距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去年,36所高校一批中青年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其中40岁以下晋升教授的有100多人,35岁以下晋升副教授的达700多人。
改革起步较早的学校,已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华东理工大学目前进行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第二轮改革,以提高教职工素质,优化组合,使该校的工作上新台阶,赶上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该校确定了上新台阶的18项重点科研项目和12项教学工作课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内招标,落实了181名项目课题带头人和承担者,并拿出120万元作奖励,又规定50%的住房也用于奖励,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一些学校实行了助教工作的改革,逐步由研究生充任助教。清华大学吸收了6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做助教工作,每人年津贴2700元,承担了相当于200名助教的工作量。各校住房和医疗、保险等改革也已开始。
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这些学校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校内行政机构精简了,效率提高了。去年,36所高校行政人员平均减少了10%,浙江大学则减少40%。编制没有膨胀,而事业却发展了。多数学校建立、发展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校办企业,形成了教育、科研、校办企业鼎足而立的结构,使高校的优势与潜力得到发挥,扩展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功能。北京大学校办企业方正集团生产的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印刷行业发生了技术革命,去年产值达3.8亿元。由于力量配置合理、人员组合优化,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这两校的基础学科强化部与基础教学部集中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安心教书育人,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各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技术服务项目和其它智力服务项目急剧增加,1992年36所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平均比1991年增加50%。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都增加1倍以上,西安交大、成都科技大学等校增加70%以上。校产和科技服务的收入成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财源。
目前,国家教委直属高校都在根据本校的情况,继续完善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改革各项管理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