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怀念萨拉热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2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怀念萨拉热窝
赵坚
步出萨拉热窝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雪覆盖的远山,城市仿佛还没有苏醒,静静地安睡在它的怀抱之中。
这是一九八四年三月五日早晨的六点半钟。“到得这样早,能有人接待我吗?”坐在出租汽车里,我心里很不踏实。
但是我刚刚站到旅游局的门口,从里面便出来一位小姐,用纯正的法语说:“我们的局长在他的办公室里已经准备接待您了。”
寒暄过后,局长先生立刻说晚上请我吃饭,他说他愿意做我在萨拉热窝的第一个朋友。
采访自然进行得顺利而愉快,局长谈笑风生,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城市很自豪。
晚上七点,我应邀来到市中心的北京饭店。局长告诉我,北京饭店是友谊的象征,饭店始建之初,惹得人们朵颐大动,可惜现在中国厨师走了,我们的人只学了一点皮毛,味道大不如从前了。
席间,艺术家们演唱了热情奔放的歌曲,他们还特意向所有的客人声明,今天晚上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在座,祝他好运。
望着人们诚挚友好的微笑,望着桌上的一簇簇鲜花和映在灯光里的闪光的餐具,我似乎陶醉了,仿佛觉得我的周围浮起了一片热情之海,激荡着我,摇晃着我。
茉莉花小姐是一位法语教师,她经常受雇于旅游部门,接待讲法语的游客和参观者。我在萨拉热窝采访三天,她陪了我三天。她冒着大雪,开着她的汽车,几乎让我参观了萨拉热窝的所有风景名胜。我们一起漫步在普林西普桥上,那是为纪念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普林西普而命名的,他于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她在博物馆和建于十六世纪的贝克清真寺里,向我讲述萨拉热窝的历史和传奇。她带我参观土耳其人留下的老城遗迹,那低矮的店铺,狭窄的石头小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她一定要送我一件礼物,于是买了一个装饰有奥运五环旗的打火机。
我们谈法国文学,谈中国文化。她多次去过巴黎,对西方并不陌生,但她不了解东方,中国是她向往的地方,她甚至说也许将来会和男朋友一起去中国旅游结婚。
由于有任务在身,我只好按采访计划所规定的日期,告别了这座美丽而宁静的城市。
如今的萨拉热窝早已不复往日的模样了。我时常自问:那座被炮火映红了黑夜的城市果然是我熟悉的萨拉热窝吗?我的那些热情的朋友,如今都在哪里呢?炮火纷飞的电视画面里仿佛叠印出他们每个人形态各异的微笑,我又仿佛看到了当开往杜布罗夫尼克的长途汽车启动时茉莉花小姐手中高扬的那条我送给她的蓝底白花的头巾。
我已经企盼很久了,我真心地为给留下了我许多美好记忆的小城,为殷勤好客的萨拉热窝人民祈祷,祈祷他们早日结束战乱,再造和平,祈祷他们恢复往日的欢乐和平静。
哦,萨拉热窝,你可知道你曾热情接待过的一个中国朋友对你的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