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王府井风雨沧桑五百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5-30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王府井风雨沧桑五百年
王府井的历史和这条街上何时“攒”起这么多密密匝匝的“老字号”商店的,如今谁也说不清楚。
据说,这一带打明朝开始,就住着好多王公大臣;清朝时,这里还有个御王府,现在的百货大楼南面有个甜水井,是那时王公大臣和王府专用的,故名“王府井”,中华民国年间,美国人包温来这里把御王府改建协和医院时,从地下挖出了好多金盔金甲。经当时考证,又把这王府的历史提前到明朝以前的朝代去了。
1906年,一个姓王的太监出资在东安市场修建了吉祥茶园,冲破了清代“严禁内城卖戏”的规定。随后,东安市场又开始了更多的娱乐场所,更给王府井带来了新的繁荣,但同时,王府井成了英、法、日等国倾销洋货和官僚、买办来此图谋生财的场所。
清朝灭亡,民国成立,给这里增添了繁荣的气氛,当时王府井街道虽然还是土道,但街道两边密集着南方人卖西装的“洋服”店、进口化妆品以及竖着的一个个一人多高的八角玻璃灯,适应了人们追求时髦的要求,形成了白天人涌如潮,夜间灯火通明,游人拥挤的场面。再加上东安市场两次连遭火灾,重新修建后商品更加齐全了。王府井商业区里既有达官贵人需求的高档货色,又有价格低廉的日用杂品,各色食品,八方名吃,书籍古玩、戏曲杂技一应俱全。一时间,王府井被八方人士称为“万宝全”。
1937年,王府井随着北平的沦陷,使具有古城文化特色的商业区日益冷落下来。抗战胜利后,王府井经过短暂的喜悦,又被打着盟国的旗号的美国兵、美国货所窒息,这里烟馆里吞云吐雾,舞厅、球社天天客满,洋服店翻出了欧美的最新式样而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销金窟”。又加上当时国民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一日数涨的“币制改革”使王府井商业区日渐萧条下来。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买办的资本,取缔了烟馆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浊,平抑了狂涨的物价,使王府井商业复苏。
1956年,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王府井商业区实行了“公私合营”。各种新的店铺逐渐增多起来。为使国营商业经济在王府井占主导地位,1955年,国家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建起了“中国第一店”北京百货大楼。
如今,王府井,这条仅长810米的商业大街上,密集着国内外的128家商店,每年销售额20个亿,日客流量40万人,真可谓寸土寸金,成为八方商贾争夺的“风水宝地”。目前,已有近200家海外商人在京登记参与王府井商业街的改造。(5月19日《农民日报》左旭东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