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潮涌中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0
第1版(要闻)
专栏:

  潮涌中州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冯健 周原
15年前,在淮河之滨那个十年九荒的小岗村里,18户21个农民含泪在一张契约上捺下鲜红的手印,义无反顾地相约“分田到户”;同时向国家作出了保证:完成上交公粮,不再伸手要钱要物。
小岗的星星之火,迅即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终至创立起崭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了一场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这一创举,被看作是“十年浩劫”过后中国农村爆发的一场革命;那张农民契约也被作为珍贵的文物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15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一个个新问题又摆在人们面前:农民实现温饱之后怎样奔向小康,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走什么路子?在河南这样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内陆省份,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在河南20多个县的农村访问,看到了缕缕曙光。
豫西回族农民企业家吴天喜创办的贾宋食品系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从平原庄稼地上崛起的一个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他们承租了附近农村的5000亩土地,种植饲料粮和饲草,为公司的黄牛育肥场、种鸡场、肉鸡饲养场、种鸭场和种兔场提供饲料;公司建立的清真冷库、罐头厂、制革厂、骨料化工厂,宰杀和加工牛、鸡、鸭、兔。这样,以种植业为第一车间,养殖业为第二车间,肉食品、蛋品、皮革和羽绒的深加工为第三车间,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不断向深层延伸的企业集团。这家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国外市场,另一头组织和带动着周围农村的千家万户,仅是与公司建立关系的养殖专业户就有9000多户。
我们参观了公司在一片开阔地上新开挖的鸭塘。这一带地势低洼,从地面挖下去20多米就见水。一个占地15亩的鸭塘,放养着1.5万只产蛋的麻鸭。他们还放了上万尾鲤鱼苗,利用鸭粪养鱼。塘面波光粼粼,鸭群或悠然凫水,或扑扇双翅,像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吴天喜说:“鸭苗全是改良品种,一只鸭一年可产蛋300枚。四乡的、邻县的农家,争着来公司购买鸭苗,昨天就有一个农民,从伏牛山区跋涉100多里,来这里买回3000只鸭苗。”
“公司新挖的5个鸭塘今年陆续投产,这又逼着我们不能不考虑鸭蛋加工、羽绒加工、鱼加工了。”吴天喜望着鸭塘四周平展无际的麦田,笑吟吟地自问自答:“谁说搞农业没有希望?我们围绕‘农’字转,有做不完的文章,有赚不完的钱,前途光明得很哩!”
吴天喜的事业走上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遽然红火兴盛起来,是1991年下半年在中共南阳地委、南阳行署的帮助下,建立起明晰了产权关系的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生产和经营迅速走向繁荣,使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把目光从本土本乡投向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同时也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与公司建立起盛衰与共的紧密联系。吴天喜和当地农民都说:“公司+农户,好,好得很!”
中岳嵩山北麓的“亿元村”竹林,走的是一条与吴天喜那个公司不同的路。
竹林是个又穷又旱的小山村,骑在秦岭余脉的一条沙岗山上。50年代,国家地质队在这一带勘探,发现了铝矾土矿石、铁矿石、石灰石,但“埋在深山人未识”。改革开放使竹林人的思想插上了翅膀,祖祖辈辈受穷挨饿的村民这才知道,过去只配压咸菜缸的石头,原来都是宝。
“咱不能守着宝山喝红薯汤!”80年代初,村党支部的带头人赵明恩、李淑转领着大伙开始了破天荒的创业。他们依靠矿产资源,办起了第一批厂矿。几年“滚雪球”,积累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又一鼓作气办起了第二耐火材料厂和小煤窑。
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艰苦创业,竹林已经由一个小山村变成繁荣的小集镇。走进今天的竹林,大马路两旁,镁碳砖耐火材料厂、金属精工厂、制药厂、化工厂、机械厂、印刷厂、纸箱厂和家具厂的厂房、车间一个挨着一个,“商业一条街”上人来人往,信用社、卫生院、幼儿园、武术馆、职工培训中心也相继建设起来了。去年前来商谈投资办厂的美国国际制药有限公司主席安特,在竹林考察了短短3天,便欣然题词:“竹林的进步是不可思议的,就像是一个梦。”
赵明恩告诉我们,去年他曾赴美国考察访问一个月,回村后深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提高竹林村办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他说:“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管理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我们铁了心,以后再上新产品,不是新技术不要,不上等级不要,起码要是省内的新产品才上。”赵明恩访美归来两个月之后,竹林实业总公司便与美国国际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成立了“竹林安特制药有限公司”。这个迄今为止河南省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正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紧建设。根据双方的协议,美方将向这家企业提供不少于100个先进技术药品的验方及生产工艺,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培训。小小山村里的制药厂的产品,将迈步跨入国际医药市场。
从伏牛山深处到豫中豫东大平原,从河南省的“首富县”到山区的贫困县,到处都听到人们在谈市场,谈小康。许多集市上人群摩肩接踵,货摊上各类服装五光十色,远地来的香蕉、菠萝、蜜桔应有尽有,以往只在大城市里才卖得动的呢绒绸布,像幔帐一样悬挂于街市两边,把店铺的门脸都遮住了。伏牛山与秦岭交界处新开辟了一个辣椒市场,几年工夫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从而带动了几十万农户种植辣椒致富。镇平县的贾宋镇,每天都开出20多趟长途汽车去鄂北、晋南、陕南和省内各县,运送来往客商。即使那些眼下还比较贫困的深山老林里,人们也要“打开山门”,在秀丽的风景区开石修路,发展旅游事业,扩大猴头蘑棚架和山茱萸种植,一片忙碌景象。日渐发育的农村市场,以一种看不见却人人感得到的魅力,把整个农村经济带活了。
我们同一批吴天喜、赵明恩式的农民交谈,深感他们的服饰穿戴,举止谈吐,乃至观念意识,思维方法,同40年代50年代的农民迥然有异。在他们身上,已经少见成年累月积淀下来的那种小富即安、本土难舍、目光短浅、因循保守之类的“小农思想”、“盆地封闭意识”,而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敢想敢闯的开放意识、敢比敢争的竞争意识和千方百计追求效益、效率的市场经济观念。这一批最先在乡镇企业里大显身手的农民,早已告别了“养牛为耕田,养鸡换油盐”的传统生活方式,不但勇于到国内市场的海洋里乘风破浪,驾驭风潮,而且把目光盯着国外,敢于在国际市场比高争雄了。
洛阳北郊有个烧沟村,10年前还是洛阳地区有名的穷村。村民大多是外地来的逃荒人,以磨豆腐为生,850多人只有50多亩耕地。1984年,村党支部书记郭中奎牵头组建环球实业公司,陆续办起了棉纺厂、印染厂、针织厂、石墨厂、皮鞋厂等。1992年他们以过人的气魄和远见,投资1000多万元,从国外进口了两台先进的多色静电植绒机,一下子使文化衫、T恤衫、印花时装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靡于美国的芝加哥“公牛”篮球队彩色植绒运动衣,就是这里制作的。
伏牛山南侧的镇平县有23个乡种桑养蚕,县里组建了地毯集团工业公司,把上万家蚕桑专业户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进了市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地毯厂的“精品样品间”里,我们惊异地欣赏了他们生产的稀世珍品——高道数超薄型高档丝毯,以及新开发的丝毛交织毯、仿古地毯、东方艺术丝毯、唐宫地毯等。45岁的总经理王进生介绍说,这些丝毯珍品,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绝优的质地,多次在国际地毯博览会上引起轰动,30多个国家的地毯商无不爱不释手,纷纷要求包销。今年6月,德国地毯商托克前来选货时,激动不已,当即用德文写下两个大字:“毯王”。
这位年轻的总经理抱有一种不平凡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当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心里就铭记着“岳母刺字”的故事。他忍着针刺的疼痛,依样在自己臂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大字,显示了他终生不渝的爱国赤心。他告诉我们:“有人说,如果我不干这个总经理,几年后我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千万富翁。这话是真的。可我是共产党员,我追求的是国家富强,乡亲们过好日子。共产党员领导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应该是响噹噹的,而且要在国际强手面前争雄。”他微笑着,眼里闪出刚毅的神色。这微笑,是王进生在市场大潮中搏击后的喜悦,也是他压倒了国际强手的一种自豪。
如今在河南,曾经广为流行的古训“俺村农民有志气,饿死不去做生意”,再也听不到了;农民的信条变成了:“俺村农民有志气,兴农发家做生意,办厂致富靠科技”。
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这种变化,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审视,确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正是这种变化,孕育着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为解决近几年农村普遍感到困惑的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以及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人看到了希望。
我们访问了临颍县的南街村和沈丘县的留福村,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切。
豫中平原沃野千里,是个粮食集中产区。但南街村人多地少,人均不到7分地。他们在1986年开始办厂,从本地实际出发,先办起了食品厂、面粉厂,安装了24条方便面生产线,30条锅巴生产线、2条龙须挂面生产线、1条糕点生产线,每年要吃掉1.5亿公斤小麦、大米、玉米和小米。接着他们又成立了有72部大货车的汽车运输队,办起了包装材料厂、彩印厂、胶印厂等,在23个村办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原工贸公司。全村的劳动力全部就业已不够用,还吸纳了附近农村和外县外省慕名前来打工的3000多人。企业多了,积累就多,农业投入就多,耕播收打实现了机械化,浇水喷灌实现了自动化,旱涝保丰收,2006亩耕地,70多人侍弄就绰绰有余,今年小麦亩产达到422公斤。
我们风闻南街村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村,特意冒着霏霏雨雪前往采访。这“亿元村”果然气度不凡:整齐有序、宽敞明亮的厂房,办公室里直拨国内国外的电话,每户三室一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的村民住宅楼,崭新的教学楼,以及文艺演出厅、图书室、灯光球场、敬老院,还有那专门为驻村的合资企业的日方人员修造的别墅式宾馆,一切都使我们这些久居大城市的人大开眼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中原工贸公司42岁的总经理、南街村党总支书记王洪彬告诉我们:“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800元,不包括对村民免费供给的水、电、煤、食用油、节日假日肉蛋、入托、入学、人身保险等等福利费用。村民们想过去,看今天,安居乐业,一门心思奔小康!”
豫东平原有一个人均只有5分5厘地的留福村。过去村民们盼望“留福”,却是“年年留福留不住,辈辈盼福福不来”。1980年春节过后,村里决定办工厂。党支部书记张新亚外出借债,咬破手指,给人家留下了“三年还清,一分不欠”的血书。13年过去了,留福村已经办了33个企业,全村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人均收入连续6年超过2000元,孩子们的教育津贴、老人退休金、“五保”老人补贴等福利费还未计入。不久前他们又为村民盖起了36栋别墅式住宅楼。全村实行工资制,人人有事做,还从城里请来了一批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从外地招来了一批壮工和饲养员。留福村的农民这才把幸福真正留在身边了。
市场经济的浪潮在中州大地奔涌。吴天喜,赵明恩,郭中奎,王进生,王洪彬,张新亚,这一个个率先涉足市场海洋的弄潮人,以及他们勇敢探索结出的丰硕果实,预示着一个大发展的年代正在向人们走来。
我国改革开放的涛头,源起于东南沿海地带,像海潮一样,一浪一浪向中部、西部推进。内陆经济的振兴会姗姗来迟吗?从中州农村的潮头看,从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创造看,可能比人们的预想要快一些。
历史的进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亿万农民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告别贫困,实现了温饱;亿万双扶犁杖的手办起千千万万家乡镇企业,使人们多年向往的城乡差别的消灭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今,亿万农民正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浩浩荡荡地奔向小康,这将成为本世纪90年代人类的这座星球上一幅最为壮观的画卷。
黄河,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摇篮。中州大地作为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安阳、洛阳、开封三大古都先后有十几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仰韶文化遗址,殷商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以及历代名人荟萃,诉说了这块热土经济、文化的鼎盛。今天,当历史走向20世纪末、即将奔向新的世纪,有谁敢说,中州腹地黄河两岸的几千万农民不能再创新的辉煌?(附图片)
压题照片:镇平县贾宋食品系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开挖的鸭塘一角。
高长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