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车轮滚滚——记深圳大达自行车实业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1
第2版(经济)
专栏:

  车轮滚滚
——记深圳大达自行车实业公司
本报记者夏珺
如果把湖北轻型摩托车厂比作一辆车,那么,这辆车到80年代末几乎到了瘫痪的地步:累计亏损850万元,停产半停产一年之久,厂长整天为千余名职工的工资发愁。工厂头上悬着一个大问号:这挂破“车”,究竟该走哪条“辙”?
1989年秋天,当时任副厂长的38岁的潘功平南下深圳,想在特区找到一条能使工厂起死回生的“辙”。潘功平结识了两位港商,得知国际市场上BMX车需求旺盛,年需求量在2500万辆左右。BMX车是一种供儿童用的仿摩托健身车,每逢圣诞节,大人们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孩子们。潘功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必须抓住!他当即应了下来。港商拿出一部样车,问潘功平能不能按此标准在春节期间做出几部样车来,参加在台北举行的自行车展销会?腊月廿六,潘功平将样车带回湖北潜江,便与几名技术人员一头扎进厂里。别人在热热闹闹地过年,他们却在车间里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埋头攻关。一连熬了十几个昼夜,正月初八,他们终于拿出了高标准的样车,并派人带着样车连夜乘火车赴深。在台北的展销会上,他们生产的BMX样车受到客户好评,一个月内工厂就接到了15万辆的订单,接着,港商又传来求购3万辆的信息……沉寂经年的工厂又活跃起来了。
这18万辆车,数目虽不算大,但它使工厂在困境中看到了光明,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找到了自己的“辙”。
深圳接单,内地生产,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诸多不便。潘功平便大胆设想,何不到深圳办厂!他们重新确定了发展思路:以内地为依托,以特区为窗口,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创业维艰。1991年1月,潘功平带着17条汉子和5000元生活费到深圳落脚谋生,边申请注册边安装设备。凭着一股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到两个月,他们硬是靠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安装了3个车皮、总重180吨的设备。5月16日,深圳大达自行车实业公司挂牌成立了。
艰苦创业精神是“大达”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她与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便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深圳已有12家合资、独资自行车企业,且多是实力雄厚的“大腕”。“大达”人凭着一股志气和精神,在聚拢人才、开发市场、研制新产品等方面颇下了一番苦功,克服了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1991年,出口创汇478万美元,总厂停止亏损,并还清了190万元的银行利息;1992年,产值比上年翻了近一番,盈利400万元,同时,“大达”依靠自己的力量,投入6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旧设备已被现代化的新设备取代。今年,“大达”将冲向新的目标“四个一,一个四”,即产值1亿元,销售收入1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利税1000万元,出口40万辆车。
“大达”不仅为潜江基地厂起了产品导向作用,而且促进了基地厂和几个分厂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几年前几乎“瘫痪”了的那挂破“车”,如今又生气勃勃地运转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