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鲁迅手稿——书林奇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0
第8版(副刊)
专栏:

  鲁迅手稿——书林奇葩
赵英
鲁迅手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烙印着鲁迅一生的丰功伟业,而且也是我国书法艺苑中一支独具风采的奇葩,有着永不凋谢的艺术魅力。
鲁迅书法,自成一家,早为世人公认。但对鲁迅书法的研究者,却如凤毛麟角,对鲁迅书法的品评者亦寥若晨星。其中品评最为中肯者,当属郭沫若先生1960年为《鲁迅诗稿》所写的序言。正如郭老所说,鲁迅先生无意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擎,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通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类也。”这是深谙鲁迅书风具有真知灼见的评价。
鲁迅手稿,包括文稿、书信、日记、译文、辑录的中国古籍及抄录的金石文字等等。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这些手稿,从鲁迅少年时代抄录的越中典籍,到他谢世前一天致内山完造的绝笔,跨越时间长达40余年。其书体,尽管书写时间不同,在风格与熟练程度上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属于行书字体。其特点是工整端庄,结体匀称,运笔流畅,自然圆熟,气势贯通,清新秀丽。这是在鲁迅手稿中保留最多的一种书体,也是他从事文字工作时的常用书体。这种书体,在鲁迅博物馆编辑的《鲁迅手稿全集》和《鲁迅辑校古籍手稿》两部大型线装书中,便可一睹它的书艺风采。
鲁迅先生在书写上最为凝心着力,并能充分体现其书艺风格的,是一批诗字幅。这批诗字幅,据不完全统计,约有90余帧。其中大部分,是上海时期书赠亲友或应人之约而写的。不仅作为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铿锵顿挫中洋溢着鲁迅诗人般的激情,而且作为书法作品,在那酣畅淋漓、挥洒自如的笔墨中,也反映出鲁迅的情感、心绪和灵魂的跃动。
鲁迅的诗字幅,具有整体和谐的艺术美。看上去,整部作品布局精致而统一,稳重而合理,形成一个左右均衡、上下贯一的艺术整体,像一首完美的诗,如一幅精美的画,呈现出扬波腾气的美感。这种整体和谐美,同书写艺术中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闪烁出的光彩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里到外,从形体到神韵完美而统一的艺术品。我们进行欣赏,就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有心灵上的震动和撞击。鲁迅的诗字幅,是用心血和激情凝铸的艺术品。
鲁迅善诗,又善书。往往以诗词赠人时,书法艺术发挥得最为充分。他的诗词意蕴愈深邃,书艺愈益放射生花之笔。《自题小象》、《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自嘲》、《答客诮》、《悼杨铨》等,无不如此。鲁迅将诗意和情感遣上笔端,当情绪达到高潮时,便会随着笔意的腾起飞落,腕下虎虎生风,走笔龙蛇,随之创造出书法艺术的传世佳品。
鲁迅故家浙江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乃历代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在此地写下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令国人迄今叹为观止的《兰亭序》。在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鲁迅耳濡目染,自幼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爱搜集古字碑帖,抄录佚文奇字,影写拓本;他对矗立于禹陵旁的岣嵝碑及大禹庙窆石摹拓考证;他几次前往兰亭,摩挲鉴赏世人称绝的《兰亭序》。这一切,无疑对他书法艺术的逐步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也为后来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远在1912年,鲁迅就开始大量抄碑。从汉碑、魏碑、晋帖、唐碑、宋卷,到明代立轴、条幅、扇面,以至清代对联,鲁迅均有涉猎。仅在1915年至1918年的三四年间,鲁迅就手抄碑文近800种,大约千余张。其中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瓦当文,包括真、隶、篆、草各种文体。朝代自夏、商至隋、唐。在这蔓延绵亘2000多年中,字体不断发展变化,鲁迅以惊人的毅力,将各种书体的碑文,抄写得极为工整端庄,清新秀丽。
鲁迅所抄碑文,以汉、魏、隋三代居多,尤以魏碑数众。有人说,鲁迅书法受魏碑影响较大,此话不是没有道理。但从鲁迅书法中,更可看到他经过多年寒窗之苦,历尽水滴石穿之功,多方师承、博采众长,终于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风格。(附图片)
鲁迅手书一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