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一场演出票价高达百元,是体现艺术的市场价值,还是拒普通百姓于剧场之外的“大款文化”?高价演出门票引发的议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6
第4版(要闻)
专栏:

  一场演出票价高达百元,是体现艺术的市场价值,还是拒普通百姓于剧场之外的“大款文化”?
高价演出门票引发的议论
本报记者高海浩
尽管浙江省会入夏后的气温尚未炎热起来,而此间的文艺舞台却已热气腾腾,演出票价翻跟斗似地节节看涨:
两位港台电影演员演唱会,甲级座位票价80元,演员与观众见面,入场券收费200元;
国内某交响乐团的专场音乐会,门票价格150元;
来自北方的某芭蕾舞团的演出,甲级票价80元,最好的座位票价300元。
而在去年,当地规格最高的演出票价不过40元。
如此强烈的对比和不断涌现的高价演出,在当地文艺圈内外,引起一场令世人瞩目的议论风波:一群工薪阶层看着报纸上的演出广告牢骚四起:这样贵的票价谁看得起?有权的人家送票看,有钱的自己掏钱看,没权没钱的老百姓只有干瞪眼……
当地某报为此通过读者电话调查发现,看得起如此高价演出的只能是公款买票,或“大款”阔佬和发烧友等少数人,广大百姓和工薪阶层很想看却又掏不起钱。许多人的看法是:如此下去,剧场将成为少数人的消遣之地。该报无奈地奉劝广大读者:人比人比煞人,不要自不量力跟风头。
承办这类高价演出的有些演出公司和经纪人对此据理反驳:高价门票体现了精彩演出的价值。现在买一只甲鱼上百元,喝一瓶洋酒上千元,看一场演出八十、上百元算什么,门票卖得出去,场子坐满观众,演出就是成功……
据熟悉文化圈内情的人士介绍,文化市场高消费的潜力,使得兴办各类演出公司和文艺经纪人的行当已成雨后春笋之势,仅浙江省会各类演出公司已有10多家,而企业赞助和公款购票则是这些演出公司和经纪人以小本赚大钱的强大支柱。
高价演出的赞助企业也有自己的看法:拿出十几万、几十万元,由演出公司请来明星演员演出,是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好办法。票价高没关系,一是发给本厂职工大家高兴高兴,二是送给关系户和上级部门拿得出手,老是请客吃饭人家也犯腻。
少数有实力的企业打入文化圈,借此开展企业公关活动,给并不景气的文艺演出注入了“强心剂”,并使演出经纪人如鱼得水赚大钱,确实令许多人始料不及。
看来,文艺演出门票节节猛涨并非偶然。
当地文化演出管理部门的一位干部分析道:这类演出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引进更多的著名演员前来演出,丰富文艺舞台。弊在这样的高价门票大多数观众买不起,很有意见,这是文化市场放开后的新现象。
几位文艺记者对此评论说:14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和利益。文化需要走向市场,但如果使广大百姓和工薪阶层不敢问津,这种“大款文化”能有生命力吗?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两位港台演员演唱会开演前,高价门票暴跌:剧院门口出现不少人叫喊着削价退票,80元一张门票降到10元。某芭蕾舞团的高价门票跌得更惨:80元售价竟降到5元,以至出现别开生面场景:团长、指挥和主要演员走上街头,奏起音乐,为过往行人签名留念,以优惠10至20元的价格销售门票,引起不小轰动。
喜耶,忧耶,自有各种说法。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文化应该走向市场,而离谱的高价门票未必能使精彩的演出赢得喝彩,因为市场的规则是无情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