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日本“泡沫经济”始末及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6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本“泡沫经济”始末及启示
东石
“泡沫经济”最早发生在英国,一般是指在中央银行贴现率较低情况下,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和土地等,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80年代后期,日本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以股价和地价为代表的资产急剧膨胀,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到了1990年,“泡沫”开始破灭,资产骤然收缩,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后果,与“泡沫经济”时期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80年代中期。引发“泡沫经济”的主要风源是:
(1)1985年日本的对外纯资产超过英国,次年又跃居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宝座。经常收支顺差急剧扩大,1986年最高时达941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4%。在此基础上,1985年秋天根据西方7国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大幅度升值。由此资金出现“过剩”。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市,特别是东京等大城市及附近地区密集,引起城市地价上涨,股价收益率提高。日本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大中企业和一些个人投资者乘机竞相将资金投向土地和股票,或购买高尔夫球会员证等。1985年到1990年,对不动产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最高时达31.6%,贷款总额超过47万亿日元,其中,借入资金44万亿日元。不动产投资成为金融业和非金融业贷款的重要对象。与此同时,发行股票和债券成风,而且多数采取转换公司债和附新认股权公司债形式。这两种债券随机性很强,随股市的变化而涨落。
(3)为了缓和日元大幅度升值对出口产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日本银行在日元升值后一反过去的高利率政策,于1987年2月将贴现率下调到2.5%的历史最低点。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企业负担减轻,储蓄率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转向投资收益丰厚的股票和不动产。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并于1989年达到顶峰。1985年至1989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额由1000万亿日元跃为2300万亿日元,4年间增加1.3倍。其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倍—4倍,而美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数十倍。日经平均股价1989年底达38915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股票市价总额亦由同期的241万亿日元猛增到630万亿日元,增加2.6倍。在“泡沫经济”的刺激下,不少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一下成为“暴发户”。

从1990年起,随着股价和地价先后暴跌,“泡沫经济”宣告破灭。“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后遗症:
(1)资产急剧减少。1991年末股票市价总额降为290万亿日元,土地资产总额降到1700万亿日元,分别减少340万亿和600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损失了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金融、不动产市场陷入困境。“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和不动产业首当其冲。据大藏省调查,1992年9月末,21家金融机构贷款中,因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利息和无法收回的“不良债权”总额达12.3万亿日元,其中,无法收回的达4万亿日元。但民间估计无法收回的“不良债权”有数十万亿日元。1992年8月,东京证券市场股价跌至14309日元,比最高点时下跌63%,创战后跌幅最高纪录。日交易量由高峰时的15亿股降到2亿股。同年9月货币供应量出现负增长。土地交易戛然停止,地价连续下跌,而且越是大城市下降幅度越大。以1992年为例,全国平均下降5.6%,而东京等3大城市圈则下降12.5%。在东京有些地方甚至超过50%。
(3)对实体经济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1992年第二季度,全行业出现减产、减收,企业收益连续3年减少,都是战后以来少有的。1/4的中小企业有赤字。个人投资者破产和企业破产负债金额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尽管库存调整取得进展,但生产恢复的速度依然缓慢。由于“逆资产效果”的影响,个人消费不振更是严重。一段时间内,不仅奢侈品无人问津,而且连服装、鞋的销售也不畅。
(4)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1991年春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已持续两年,超过战后历次危机的平均水平。其原因虽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在于“泡沫经济”。因为它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加大了经济调整的难度。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虽然是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但它给人们留下的一些启示仍是值得重视的:
(1)对市场经济不仅要加强宏观管理,而且要不断分析判断市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被认为是战后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营方面最大的一次失败。
(2)在“泡沫经济”鼎盛时期,日股票和地价总额达到空前规模,是不正常的,而且后果严重。土地的资产价值同其利用价值应予限制和引导,使之相适应。同时,由于“泡沫经济”主要发生在大城市,较少波及地方和农村,因此,对大城市土地买卖和股票动向尤其要重视。
(3)强化金融的调控作用,在防止房地产热、股票热方面至关重要。应通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控制货币供应量,限制不动产贷款增长等,实现更直接、更有效的调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