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穷”土地上的拓荒牛——记山西省下乡工作模范王庭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穷”土地上的拓荒牛
——记山西省下乡工作模范王庭俊
黄雷龙
一名堂堂的国家干部,自愿下乡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时间,使一个管理混乱的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就是山西省晋城市委驻沁水县郑庄乡石室村工作组组长、村党支部书记王庭俊。
石室村不足百户人家,土地肥沃,沁河水绕村而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然而,1983年以后,这个村像霜打的茄子,曾出现24小时之内连换3任党支书的“奇闻”,750亩水田变成了旱地,打斗赌偷样样都有,成了沁水县的“老大难”。
1990年10月25日,晋城市委决定向石室村派驻工作组。市城建局党员干部王庭俊作为组长,领着两个组员踏上了石室村这片黄土地。初到,全村老百姓没一家为他们做碗饭。
“是走还是留?”王庭俊苦苦思索。
1990年12月17日,53岁的王庭俊走马上任,正儿八经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党支部成立了,村委会也选出来了。一周后,他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干部会,王庭俊对全体党员说:“人心齐,泰山移,不团结啥也干不成。我们能眼睁睁让石室村这样倒塌下去吗?”
王庭俊带着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充分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出振兴石室经济的计划,随后在村里开展了“我为石室作贡献”活动。老党员王宪忠不顾年迈体弱,为振兴石室献计献策;村民郭卫国为村里买了上千元的电缆线;在外工作的王国良为水利工程筹款近万元。
1991年4月,经县水利局认真勘测、设计,党员、干部、群众捐款3万多元,村里蒲峪沟水利工程按期开工……经过5个月昼夜奋战,终于把水引上了山,流进田间,750亩旱地的禾苗喝上了甜甜的渠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掐指一算,下乡归期将到,走还是留?说实在的,不仅机关需要王庭俊回去,而且家中更需要他。
1991年10月25日,王庭俊住宿的破庙里灯光亮了一整夜,眼睛通红的王庭俊戴着老花镜给市委写了一年的下乡工作报告,然后又庄重地写了一份“留任申请”及一份“石室村今后工作的打算”。次日凌晨6点钟,他伸了伸乏困的腰肢,推开门后大吃一惊:偌大的庙院,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见他一出来,呼拉一下人们围了上来:“王书记,你可不能走啊!”说着,人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这几天,王庭俊哪里知道,村里干部群众找到乡里县里,又找到市里,要求把老王留下来。市委书记田霍乡根据群众的要求,同意王庭俊继续留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