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访甘肃省省长阎海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为了孩子们的明天
——访甘肃省省长阎海旺
本报记者王斌来
5月27日,记者就普及基础教育、实施希望工程等问题采访了甘肃省省长兼省希望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阎海旺。
记者:请省长谈谈甘肃省实施希望工程的社会背景。
阎省长:甘肃的自然条件较差,山地占30%、荒漠草原占30%、戈壁占20%、耕地和林区各占10%;气候以干旱为主,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全省各项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滞后,尽管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但与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带相比,差距仍然越来越明显。客观方面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主观方面是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还跟不上形势。甘肃发展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整个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广大农村知识结构不合理。青壮年文盲率高达21.63%,更严重的是,新文盲仍在不断产生。投入不够与缺乏人才拖住了甘肃经济腾飞的后腿。我省最贫困的地区是中部和南部的20个高寒阴湿县和干旱县,其中部分为民族地区。7岁至14岁的学龄儿童中,未上学和中途辍学的人数很多,女童失学的比例高于男童。一方面政府下大气力普及基础教育,一方面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教办学,希望工程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贫困地区实施极为必要。
记者:在发展教育,尤其是普及基础教育方面,省里有哪些措施,还存在着哪些难点?
阎省长: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10%用于教育,同时,发动群众办学,解决改造危房校舍、配齐桌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和多种办学模式。甘肃必须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采取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现在的难点是教育投入不足,建学校、增加师资,经费困难;少数基层干部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群众对文化知识的作用体会不到,在思想意识上保守落后。希望工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救助失学孩子返回校园本身,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真正重视教育,达到科教兴省,振兴经济的目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甘肃省实施希望工程的有关情况。
阎省长:甘肃1990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多方共救助了20487名失学孩子。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率先响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倡导,首创将救助活动与扶贫兴教工作结合起来的“兰渭模式”,帮助渭源县建立了全国第二所、全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兰渭希望小学。这种“厂县挂钩”的模式已经推广到全省54个县,效果显著。在实施希望工程中,省、地、县百余名领导已作出表率,每人救助一名失学孩子,一包五年;普通干部群众也纷纷效仿。省里决定设立希望工程办公室,拨款30万元、社会救助作为希望工程发展资金,同意创办希望实业公司,创收部分直接进入希望工程基金。
记者:在发展教育与希望工程进一步深化方面,您有哪些想法?
阎省长:从长远来看,要改变落后面貌,文化素质是个大问题。抓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甘肃遏制新文盲产生、改造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十分艰巨,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70%的地区普及义务制教育。希望工程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于继续开拓,也要抓好组织管理和宣传工作。社会潜力是巨大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早日脱离失学大军,这正是希望工程希望之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