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蘑菇云下的科技尖兵——记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蘑菇云下的科技尖兵
——记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贾西平苏扩善
最近,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勇攀科技高峰研究室”荣誉称号。
30多年来,这个研究室的几代研究人员,圆满完成了国家几十次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量任务,荣获科技奖78项,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21次。特别是在一次重要试验中,该室在近区物理测量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和图像,为我国核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布泊不会忘记
中国辉煌的核科技史,已随共和国的历史一起永载史册。谈起30多年前这支测量队伍挺进罗布泊的峥嵘岁月,如今已年过半百、饱经风霜的英雄们面色冷峻:
那时候,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并不全是鲜花和友谊,还有帝国主义的封锁、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帝国主义的好战分子们曾扬言,要对我们使用原子弹。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共和国的决策者们适时发出了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号令。他们这些当时刚走出大学门的青年学生,毅然听从党的召唤,为了祖国的安危,从四面八方来到这沙漠腹地。
茫茫戈壁,荒无人烟。盛夏,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胶鞋底都被烫得变了形;严冬,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滴水成冰,呵气成霜;狂风大作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只有几米远。
驻地附近有一条河,虽然现在早已不再喝这河里的水了,但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初来时,饮过这水后那种拉稀便、黑便的滋味。国家那时候经济力量单薄,全国人民都想方设法供他们搞试验,还须讲什么条件呢。
从火中取栗到现代化
核反应仅发生在百万分之几秒的瞬间,中心区的温度高达数亿度。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量出试验中的各项物理参数和效应参数,来检验核试验效果,为核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人员们回忆说:“外援撤走之后,我们几乎一台仪器也没有。”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核测试仪器,在我国核试验物理测量工作的开创者吕敏等同志的主持下,二室的技术人员与中科院原子能所协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性能优良的示波器。在全国各科研、生产单位大力协同下,又相继研制成功最小照度测量装置、剂量仪、高速照相机……这些仪器基本满足了初期测量工作的需要。
近区物理测量工作既是一项应用工作,又是一项研究工作。他们要在实践中摸索新规律,创建新理论。比如说抗干扰吧,爆区的干扰信号高达上千伏,使仅有十几伏测量电压的仪器无法工作,当时大家不知该怎么办。核物理学家程开甲自编讲义,讲授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我们的队伍,大家群策群力设计试验了屏蔽系统的方案。在随之而来的试验中,屏蔽系统发挥了威力,测量获得圆满成功。
随着试验的不断深入,对测量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范教授打比方说:“就像给人看病,当初只要求切切脉、量量血压,现在要求做B超,做CT扫描。”
如何突破核反应中心区图像诊断技术这个难关?吕敏、王奎禄和研究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方案。老科学家王淦昌得知后,称赞这个方案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鼓励他们赶快实施。经过几代人长达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这一技术逐步臻于完善,在一次重要实验中取得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的结果,获得了多幅清晰的重要图像,标志着我国核科学试验的测量技术跃上了新的阶段。
近年来,这个室的科研人员逐渐实现了新老接替,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光荣传统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不断充实到这个研究室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成了这支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光纤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都在科研人员的勤奋努力下,快速地应用到测量工作中。过去需要几天才能获得的结果,现在只需1—1.5小时;过去对试验过程只能进行间断性测量,现在实现了时空分辨的动态测量;从过去的单一参数测量,发展到今天的多参数综合测量,整体测量水平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永远与祖国共命运
二室的同志们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我们这支科技队伍真正的优势所在。”在这里,“把祖国的强盛与安危看得高于一切”决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一位科技人员自觉的行动准则。
这里的人们虽然都是有中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但在戈壁滩上的试验场工作时,则有多达四、五十吨重的材料和设备要靠他们肩扛手搬,长达数百公里的电缆要他们一条一条地测试。在戈壁滩上的试验场,温度高、灰尘多、噪音大,后期工作还要爬进爬出,他们一工作起来就是几十天。每次核试验过后仅数分钟,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场区抢救数据。他们这些铁铮铮的汉子,可以默默地忍受病痛、流血和生活上难以言表的困苦,却会为测量中丧失一个数据而抱头痛哭。这泪水中包含着他们对祖国多么纯朴的爱!
文章前面提到的我国核试验物理测量事业创始人之一的吕敏同志,是在戈壁滩上奋战了20多年的老人。在北京住院期间,他写下了《梦归试验场》寄回戈壁滩,用“梦魂西去北山下,心神又到爆室旁……物理妙思纷涌来,叹惜舒醒病床躺”来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渴望。
这些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当年是喊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口号挺进罗布泊的,今天他们事业的继承者将怎样继写新的篇章?
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从云副研究员说:“在最近一次试验任务圆满完成之后,大家太高兴了,太激动了,许多人都喝醉了。这天晚上,我一个人跑到戈壁滩上坐到了深夜,想了很多。我似乎在繁星如云的星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回忆起自己在南京大学毕业时分配的情景,当时许多人劝他别去,父母也在悄悄地抹眼泪,但他毅然来到新疆。不久在一次新的试验任务中他担任了组长,成长为业务骨干。
1989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欧阳晓平,怀着“别人能生存我也能生存”的信念,从湖南来到新疆。他研制成功的新型探测器,被专家们誉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有一次,他患了急性脑膜炎,经抢救脱险后,医生给他开了1年多的病假条,可他却拒绝休息,坚决要求进试验区工作,因为他研制的新型探测器将在那里经受实战考验。他对领导说:“能亲眼观察新型探测器的工作情况,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休息,比什么药都灵。”
尽管时代在变,尽管人们的思想也在变,但他们对祖国忠贞的爱丝毫也没有变。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他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