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羽球画外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9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羽球画外音
本报记者陈昭
亚欧风格各有千秋
伯明翰大赛上羽毛球亚欧两种风格的较量,很难讲孰优孰劣。如同乒乓球一样,欧洲选手相持能力强,很难一拍打死,“磨功”甚强,“磨劲”甚韧。而亚洲球员速度快,杀球狠,往往靠一锤定音。其实,两种风格近些年来也相互渗透,由此推动了羽毛球水平的发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有新的突破很难。羽毛球技术面临着创新,对中国选手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更加迫切。我们的一些曾经是先进的训练手段和绝招,随着众多教练、运动员的出走,秘密早已公之于世,而新的东西又拿不出来,于是日子越过越艰难,比赛也越来越难打。当一种风格已普及于全体,失去了其独特性,也就当然不能称其为风格了。
谈宝刀不老
韩国羽毛球队再次捧得苏迪曼杯之后,其教练多次提到他手下的两员爱将:朴柱奉、金文秀。韩队教练称,朴、金二人自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后,一直没有进行正常训练和参加大比赛,此次为了卫冕苏迪曼杯,再次出山,做其羽球生涯的最后一搏。朴、金二人的确宝刀不老,风度依然。由此想到世界体坛上有许多被称为“常青树”的著名选手,其运动生命可延续很长。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的运动生命何其短,不知是因为训练不科学造成伤病较多,抑或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今后出路问题。总之,培养一个优秀运动员要耗费数年以至于十几年的光阴,如果让他们像流星一闪划过天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优秀运动人才本来就不多的国家来说,岂不是一种人才浪费吗?
(本报伯明翰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