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周久才的资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9
第2版(经济)
专栏:

  周久才的资本
孙继红
原来位居全国同行业109家企业末尾的阜新橡胶厂如今跃居到前10名。1992年,这个厂产值超亿元,人均利润1.1万元。
记者慕名来到阜新橡胶厂采访。“你当厂长最大的资本是什么?”我问厂长周久才。
“是全厂职工的理解、信任、满意和支持。”
1987年,周久才一上任,就遇到了资金、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疲软的重重困扰,他首先成立了由干部、工人组成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让职工行使管理与监督的权力,还聘任了13名厂长联络员,每月对话一次,吸取最基层的意见,同时选出60名职工代表,随时了解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企业的分配制度、全员租赁、技术引进、分房子等重大事情都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策。
1987年周厂长刚来那阵儿,那困难劲就别提了,可他还是挤出点钱来给职工盖住宅,大伙儿眼巴巴的盼了好多年了,缺房的上百家,新房只有21户,他把权力交给职代会分房小组。按说,这新楼房该有他的一份,他家老少三辈,挤在两间只有26平方米土平房里,年近八旬的老父老母一个患肺气肿,一个有关节炎,住在那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够遭罪了,可厂长在分房会上宣布:这次分房,我们厂长、副厂长、书记、副书记谁也不要。硬是把新楼房让给了工人。
第二年,厂里决定给几名贡献突出的职工奖励房子,职工代表们一看没有周久才的名字,全炸了:“论贡献,有谁比周厂长贡献大,不奖励厂长一户房子,谁也别奖了!”周久才激动地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房子我不能要。有大家的信任,这就是我的资本。直到1990年9月,周久才才搬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工厂的事千头万绪,无论多忙,他心总挂着自己的职工。
女工冯秀英11岁的女儿患了肾坏死,手术要2万元押金,到哪儿弄这么多钱,小冯和丈夫愁坏了。周久才和厂工会主席、车间主任来了,送来了厂里的捐款,还告诉她,为孩子的事厂里专门召开了厂长办公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随时到厂里去借。”孩子得救了,小冯的感激变成了行动,加倍努力地工作着。
周久才的心里装着橡胶厂,装着1000多名职工。自己年幼的儿子、80多岁的爹娘都交给了妻子。老娘已经病危,他还在厂里和鞍钢的同志洽谈业务,秘书几次告诉他家里来了报告母亲病危的电话,周久才点点头,并示意秘书不要声张。洽谈结束回到家,老人已去世了,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背地里他不知道流了多少泪。
谈起厂长周久才,工人们有说不完的话。有人悄悄地问我,前些日子,听说要把我们厂长调到上边去,你当记者的跟上头反映反映,咱厂可不能没有周厂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