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龙居大旱,水贵如油。为合理分配用水,乡村干部脸瘦了一圈,村民多了理解,少了怨言。记者夜行踏看,写成——守水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0
第1版(要闻)
专栏:为农民办实事

  龙居大旱,水贵如油。为合理分配用水,乡村干部脸瘦了一圈,村民多了理解,少了怨言。记者夜行踏看,写成——
守水记
本报记者陈华
到四川省什邡县采访,没想到当地眼下矛盾最大的,既不是收购打“白条”,也不是乱摊派。让农民最揪心的,是“双抢”缺水。
县水电局局长余存忠向记者介绍,今年五月一日至六月七日,全县降雨量不足去年同期的三成。
龙居乡旱情最严重。这个近一点六万人的乡,在一点四八万亩耕地中,水田就占了一点三二万亩。靠水维生的龙居人,邻里常常为争水而产生纠纷,“有时,连儿子老子都不认得。”
到了乡政府,见一黑板上写着:六月七日晚到第二天上午十一时守水人员名单。“守水?”乡长吕贤江向我解释,由于缺水严重,采取了统一协调、轮流灌溉的办法。什么时候、灌溉什么地方、放多大的流量等具体工作,都是由坚守在四个支渠、十二个斗门和两个流动组的乡村干部承担。
夜幕已经降临。乡党委书记刘朝荣陪着我去看看守水的同志。车沿着四支渠行驶,迎着车灯,走来一荷锄农民,对着车嚷了句:“快点去看一下,水咋那么小?咋个淹田嘛。”走不多远,来到红星村的“幺店子”,店主刘友庸一见刘书记就反映:“上头都淹成了海,可我这儿还是干的,你说咋办?”我一打听,原来他家的三亩多地,处在“尾水”的不利位置,水流到地里已很小了。
沿着水渠边走边谈,忽见前面有电筒光,走近一看,是两个乡干部在查看斗门。老者叫惠远德,已到了抱孙子的年龄,为了乡里人搞好栽种,老人身裹雨衣,手拿电筒,没日没夜的在沟渠边巡视。乡长吕贤江说,打五月十三日以来,乡、村干部就没睡过好觉,全乡二十余公里的渠道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正说着,一辆巡夜的摩托车走近了,上面是副乡长唐庆光和乡水管员文少奇,他俩负责用水的总协调,被称为“掌勺的”。文少奇已连续熬了六个通宵,累得便血,他声音嘶哑,借着手势直说:“没啥”。
乡亲们是这一幕幕的见证人。农民梁廷贵讲,“我半夜三点还看到渠边有电筒光”。正在灌田的农民告诉我们,没有干部守水,就要发生纠纷,还要毁坏水利设施,地里的秧苗就活不了。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满意。一晚,刘书记在三支渠守夜,来了一群年轻人冲着他发火。面对大家的情绪,乡干部总是因势利导,一方面讲清道理,一方面把水的分配情况公开。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这些日子,上自县委书记董玉梅,下到自己身边的乡、村、组里干部日渐消瘦的面容,龙居人也多了份理解,少了些怨言。看着一亩亩得到灌溉的田地,刘朝荣感到很欣慰:“今年是天最干的一年,但基本上做到了不死苗,人心不慌。”
此刻,已是六月八日凌晨。沿渠而行,不时碰上守水人,望着他们辛劳而疲惫的身影,耳边响起了他们自编的歌谣:“月亮越守越大,星星越守越亮,蚊子越守越凶,人越守越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