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要又旧又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5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人新语

  要又旧又新
韩羽
一幅水墨画(其它的画也如此)之所以能够耐人玩味,其实也就是由于两点,用土话说,就是要又旧又新。“旧”是传统笔墨技法,“新”是个人识见、审美意趣、独创性。
“旧”这个字眼,总是带着倒霉相,不大受人欢迎,可又怎能回避得开它?!新的总是脱胎于旧,旧里又总孕育着新。今天的新就是未来的旧,今天的旧就是已往的新,新与旧总是形影不离相互比较相互依存的。世上没有绝对全新的画,也没有绝对全旧的画,整个中国绘画史就是新而旧、旧而新如海浪之相逐而延续下来的。作为水墨画也脱不出这个规律。无非像在竞赛场上一样,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跑下去,且力争跑得更快些。这道理是老生常谈,我所以再饶舌一番,是有感于前两年有的主张不必再接前人的接力棒了。要独辟蹊径另起炉灶创造全新的画,这作为愿望讲无可厚非,但从实际上看,是不易行通也行不通的。因为纵然能将传统笔墨技法摒而弃之(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摒弃不掉的),可是在传统笔墨的背后还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心理等,在纵向上有着数千年的积淀,在横向上囊括宇内充塞八荒,又将如之何?何况这“旧”字里还包含有新的萌芽与可资借鉴的经验。问题不是回避摒弃,而是如何去正视。袁枚有句话说得好:“不从糟粕,安得精英?”我们有一句俗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把“旧”来比作“虎穴”,不入这穴,何处去得那“虎子”(新)?!否则,无“陈”可“推”,也就无“新”可“出”了。
“又旧又新”的这个“新”,则是唱压轴戏的。一幅画没了“新”字,也就没了灵魂。对这个问题,晁补之说得言简意赅,他说:“学画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这个“法”字,就是传统,这“胸中之所独得”,就是个人之创造性。晁补之的话不仅指出又旧又新两者之不可或缺,且更强调“新”为首要,因为“其妙在人”。
既然“其妙在人”,必然地也就需要“画如其人”。这画如其人,说来似易,做来实难。其难有二:一是人的品、学,唯立品博学,方能高瞻远瞩、世事洞达,方有独见卓识。这远非绘画技法所可求得,是画外之功。二是绘画语言,能将个人之创见及独特感受、审美理想通过线条色块表达出来,且又能为人们所理解,这既有适应传统的问题,又有突破传统的问题,这唯有靠了长期的绘画实践以及颖悟方可达到。
晏殊有一为人们熟知的名句:“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似曾相识”,何尝不是又旧又新?像去年的燕子,实不是去年的燕子。正是这不似之似,才引起诗人的时序代谢好景不常的慨叹。从晏殊这感怀的句子里,显示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道理,即又旧又新、又熟悉又生疏(熟悉使之亲切,生疏使之新奇)的双重感受,最易刺激人的感官,最易触动人的心扉。最近读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一书,其中有一段话帮我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认识,即又旧又新之至关乎审美心理。这段话是这样的:“心理学中有所谓‘差异原理’,不是太熟悉又不是太不熟悉的变异,能唤起知觉的新鲜刺激而感到愉快。上世纪哈巴特的形式主义美学也证实了与旧经验又联系又差异的新经验,最易产生审美愉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