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科学引导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观念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5版(理论)
专栏:

  科学引导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观念更新
董凤基
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成功,意味着两大目标的同时实现,即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新观念的确立。我们在致力于构建新体制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人们观念更新的科学引导。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与此变革相适应的新观念群的形成为前奏的,新观念群在不同时期所解决的问题又有所侧重,因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观念更新的引导应当把转轨过程中的难点作为自己的重点。
第一类观念群。其具体任务是为市场经济的建立扫清障碍。包括实事求是、实践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平等自立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述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没有这些观念的确立,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但是,观念的更新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当前实践观点就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重点。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所遇到的大量问题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东西。新领域能不能涉猎?新事物能不能创造?新措施能不能出台?这些问题究竟由什么来裁定。现在,不少人习惯于遇事先下结论。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干,其结果必然是无休止地争论,致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究其原因,或者凭以往经验,或者依据某些本本,或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或者害怕失误、明哲保身。其实,无论是个人的经验还是本本上讲的,都是有条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亘古未有的新事物,以往经验不可能完全适用,经典作家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今天的情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一种小农意识的反映,它只能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害怕失误,明哲保身,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长此下去,向市场经济转轨就难以有大的突破。其实,早在15年前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他又反复告诫全党凡事不要匆忙下结论,要大胆地试,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可是,这样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遇到具体问题却并非那么简单。试,就要真正地试。不要刚接触实际出现一点问题就大惊小怪,鸣锣收兵。一个新生事物由于自身的不完善和周围条件的限制,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多次反复。同时,强调试,也不要走极端,并不是凡事各地各单位都要试一试。对于那些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确实不成功的做法,也没有必要再去重复。总之,能否让实践观点真正在人们思想深处扎根,并付诸实际行动,是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大的突破的关键一环。解决这一问题,要从领导干部入手,除了提高其理论素养外,更要从干部体制上解决问题,把那些真正把握了实践观点精髓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广大群众。
第二类观念群。具体任务是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包括效益观念、信息观念、联合观念、质量意识、按劳分配、尊重知识和人才、优胜劣汰等。经济体制改革越向纵深发展,竞争就愈加激烈,优胜劣汰将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的热点。这种议论通常不外乎二点:一是公平不公平。优劣不分、平均主义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人人平等、最为公平。我们曾沿着这一思路尝试了很多年。严酷的现实警告我们,这种以牺牲发展动力和社会效率为代价的“公平”,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减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社会发展进而对每个人的发展来讲,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现实迫使我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今天,已在我们生活中崭露头角的“优胜劣汰”,带来的是经济繁荣,全社会成员收入的普遍提高。虽然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去的做法相比,利大于弊,公平效率统一,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公平。二是有情无情。市场经济是以充分的竞争为基础的,市场好比战场,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既然是竞争,优者劣者就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样,对于落伍者来说,似乎是太无情了点,但实际上,这种有情或无情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优胜劣汰的法则,正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力之所在。它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竞争中努力拚搏,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它在对少数劣者“无情”的同时,对大多数优者、对社会进步都是最大的有情,它促使更多的劣者加入到优者的行列,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反之,排斥优胜劣汰,则是对大多数优者的最大无情,是人才的最大浪费,其后果将是社会的倒退和民族的懒惰。当然,优胜劣汰的前提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进行平等竞争的客观条件,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优胜劣汰并非差距越大越好,也并非对那些不是由于主观努力不够,而是因自身健康等原因的弱者弃之不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点,在于其目标是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因而差距既要体现激励作用,又要合理适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助残扶弱。
第三类观念群。具体任务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保证,包括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敬业精神、顾全大局、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等。向市场经济转轨,意味着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利益格局。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涉及到一个利益关系问题。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的和谐,将成为整个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轴心。三者利益关系处理得成功不成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各单位都在追求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个人比以往更加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无可厚非的。相对于过去那种不讲经济效益、无视利益原则的情况,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作为国家来讲,每项改革都应考虑到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力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协调一致起来,发挥三个积极性。否则,没有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原动力。同时,作为地方和个人来讲,也要摆正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势必涉及到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要把眼光放远一些,看到宏观环境的改善,将为地方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增长创造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国家利益代表了地方和个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没有国家利益,地方和个人利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在,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去蚕食国家利益,千方百计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人不惜损害他人去获取自身利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狭隘利益的驱动;二是法制不健全,有空子可钻;三是对国家利益与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不明确,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外,要在社会上大力提倡正确的义利观,做到见利而不忘义。还要从国家投资、分配体制上解决问题,做到多劳多得、多交多得。另外,单位、个人要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得失。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措施的不配套,改革不可能为每一社会成员都带来同样大的好处,有时局部、个人甚至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所以每个单位、每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即改革利益获得者和利益流失承担者。现在,有的人看到改革过程中的不配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就埋怨、发牢骚,但自己又不行动起来去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指责别人不改革,而当改革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又成为改革的阻碍者。正因为改革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而它需要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能以改革为己任,从自我做起,以实际行动把改革推向前进。
总之,要科学地引导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观念更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观念更新,只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