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记录中国农民的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记录中国农民的足迹
本报记者袁亚平
一个记者,怀着对农民兄弟的无限深情,跟踪采访浙江农民叶根土一家45年,记录下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足迹。          
  ——题记
45年中,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先后采访叶根土一家50多次,互相通信150多封,拍摄了近千幅照片。历史学家、党史专家评价:这些照片,生动真切地记录了中国农民的“翻身史”。196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了他拍摄的叶根土给女儿陪嫁的“传家宝”。最近,该馆又将他拍摄的4幅“全家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陈列品。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万千观众从屏幕上看到了这4幅全家福,但发生在镜头外面的故事,就鲜有人知了。
    ▲1950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一架德式蔡斯照相机发到进报社仅半年的徐永辉手中。《浙江日报》社长陈冰再三告诫:“这架照相机是缴获日本鬼子的战利品,是谭(震林)政委赠给我的。要爱惜啊。”
1950年春天,徐永辉挎着这架照相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采访。走到嘉兴县七星乡二村村口,一阵歌声吸引了他:“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寻声望去,两个穿着破烂的孩子,在晒场上蹦蹦跳跳地唱。
这两个孩子穿的是用破布旧絮拼合成的衣服,腰间还扎一根绳子,以防掉下来。徐永辉心中一动,急忙走过去。照相机一打开,两个孩子紧张地哭了,掉头往家里跑。孩子的父母从屋里出来,包着头巾的母亲是个愁眉苦脸的病妇,抱着男孩的父亲,却满面笑容地问:“解放(当时农民对干部的称呼)同志,做啥?”听了徐永辉的解释,他哈哈大笑:“喔,他俩有福气,我活了38岁还没拍过照,自己究竟是怎么个模样也不知道。”
“我就来给你们拍一张‘全家福’吧!”他自己也没料到,45年的跟踪摄影从此开始。
男人叫叶根土,是个雇农。病妇叫高阿二,貌似中年实则才25岁。唱歌的是7岁的女儿桂凤,另一个是儿子兴富,抱在手中的是小儿子兴友。
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走入了历史的画面。
    ▲1963年,留下陪嫁的“传家宝”……
1956年,他去嘉兴农村再寻叶根土。谁知当年逃荒讨饭到这里的叶根土,近几年攒了点钱,搬回浙南老家去了。据说在黄岩县“羊棚岭”。1959年早稻丰收的季节,徐永辉到黄岩县采访。他带着叶根土全家的照片到处打听。乡村的干部,汽车上的售票员,山路上的邮递员,逢人便问。终于有人说,黄岩县有个“凉棚岭”。
总算找到叶根土。久久看着照片,妻子高阿二竟然认不出自己。叶根土喜笑颜开,连连说生活得很好,大女儿桂凤已是劳动能手,大儿子兴富已是少先队员……
《一户人家十年间》,徐永辉采写的摄影报道,总编辑于冠西配写的一首诗,一并见报了。3年后,叶根土写信给徐永辉,请他来喝喜酒,女儿桂凤要出嫁了。徐永辉将照片作为礼物,送到凉棚岭村。叶根土拿着照片连声说:“这是我家的宝啊,用钞票也买不到!”
女儿出嫁那天,叶根土把这组嵌在花镜框里的照片,作为给女儿的陪嫁品,嘱咐她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党的恩情。徐永辉又采写了摄影报道《陪嫁的“传家宝”》。见报之后轰动全省,继而闻名全国。
1963年,桂凤结婚周年纪念日,叶根土全家团聚。那张《陪嫁的传家宝》已被印成年画贴在墙上。
“这画真好,挂上它,可以提醒我们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已是共产党员的叶根土,请徐永辉在年画前,再拍一张“全家福”。
    ▲1979年,凉棚岭再获新生……
青青的竹林前,“全家福”里少了一张熟悉的脸,叶根土在1974年因病去世了;多了一张陌生的脸——刚入门的新媳妇高冬青。徐永辉百感交集。拍了第二张“全家福”后,他就常常出入这户农家。而不久,他就被“文化大革命”夺去了采访的权利。再返凉棚岭,又拾起那份浓浓的乡情。
当年抱在怀里的男孩如今成了戴着红花的新郎。叶兴友对徐永辉说:“父亲临终前几天,对我们讲,要教育好子孙后代,永远跟共产党走。要仔细看一看自己的脚根,是否踏在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上……”
叶兴友的新房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艰苦奋斗继承革命传统。”这位16岁就在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发言的叶兴友,一如父亲那般纯朴真挚。
新媳妇高冬青嫁到兴友家的第三天,就和乡里的姑娘上山培育茶园。不久,就被村里的妇女推选为代表,出席县第八次妇代会。
满目茶山桔林,到处是绿色的生机。
《一曲难忘三十年》,徐永辉采写的摄影报道又见报了。他仿佛又听到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994年,依然把镜头对准农民……
来得有些突然。去年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主创组的一个急电,让徐永辉翻找出陈封的资料寄往北京。
20多幅泛黄的黑白照片,让编导们激动不已。总导演郎昆随即要求作者再去拍摄一幅最新的“全家福”。
今年1月7日,叶根土的一家和后代,从分散居住的黄岩,嘉兴和山区农场,三路齐赴黄岩市。
叶根土的妻子高阿二已近70大辰,满头银发,乐呵呵的。大女儿桂凤已经做了奶奶,也是一脸的喜庆。
叶根土的大儿子叶兴富当过兵,入了党,现在是嘉兴市运河农场工会干部。小儿子叶兴友盖了楼房,有了桔林,现在是又务农又打工。
叶根土的第三代,有当工人的,有读职业高中的,还有上小学的,嘻嘻哈哈,热热闹闹。
“徐同志”、“爷爷”、“公公”,亲切的叫声,热情的呼喊,直让徐永辉心头热、眼眶酸。
4幅近2米高的巨幅照片,通过春节晚会这个媒介,进入亿万人的视野。
徐永辉,这个一辈子为别人拍照的记者,一下子成了被众多记者拍摄的人。此时,他已年过六旬,是退休的人了。但他“退而不休”,依然把镜头对准农民。他对记者说,他准备在2000年搞一个跨世纪的摄影展,把叶根土一家50年来的图片集中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农村的变迁。(附图片)
左上图:第1张全家福摄于1950年。
上图:第2张全家福摄于1963年。
左图:第4张全家福摄于1994年1月。
徐永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