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覃信刚:军营走出的第一位仡佬族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覃信刚:
军营走出的第一位仡佬族作家
张贤国唐平岳
在我国,仡佬族只有40多万人口。迄今为止他是仡佬族第一位加入作家协会的作者,也是我国第一位仡佬族作家。
他先后出版散文集两部,小说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一部。在全国100多家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新闻作品900多篇,电视片6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190多篇。
1985年以来,他的名字先后被《中国青年作家名典》、《仡佬族文学史》、《中国自学人才荟萃》、《中国当代名人录》等8部辞书收载。
对于仅有40多万人口的仡佬族大多数人来说,覃信刚这三个字在他们心目中早已不是陌生的字眼。特别是当他的散文集《边寨奇趣录》、《在神秘的地方》、《睡神》、长篇报告文学《森林的部落》先后由重庆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他的名字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知晓。
作为成都军区驻云南某炮兵团的一位中校政委,他忘记不了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段人生路程。他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都目不识丁的仡佬族农民家庭,打从懂事起,故乡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焦坝乡的山山水水以及先辈们的勤劳勇敢便孕育了他许多光怪陆离的幻想和追求。他酷爱读书,从小就喜欢聆听母亲和寨子里的老人讲述仡佬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典故。
1974年暮冬,他终于走出养育了自己18个春秋的仡佬山寨,穿上军装,来到军营。他先是在云南红河前哨驻边守卡,继而又到滇池之滨习武练兵。那时,多姿多彩的军营生活不断感染着他,边疆各兄弟民族那奇妙有趣的民情风俗更是令他心驰神往,使他不断生发出要用手中之笔讴歌军营,再现边疆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他先是学写诗歌,继而又埋头整理民歌。部队领导见他酷爱写作,便指派他到团报道组工作。23岁那年,他开始崭露头角,在全国30多家报刊电台刊播新闻和文学作品170多篇。
他爬高山、过溪流,经常出没傣家竹楼、佤族村寨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地区以及边防哨卡。从滇缅边境的高黎贡山麓到滇南的元江流域,他几乎徒步走完中越边境的山山水水,跑遍了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先后对世代居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瑶、傣、傈僳、独龙、哈尼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情等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了解,写完了20多个采访本,记下了28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并创作发表了100多篇计30多万字的民族风情散文。
1978年暮冬,一纸调令,他从边关军营来到了省城昆明,在军区机关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并由此步入军官行列。那时,正值边关有战事,刚踏足省城不久的他又毅然打点行装,义无反顾地走上那片他早已熟悉却又正燃着硝烟炮火的红土地。利用战斗间隙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蹲在猫耳洞、帐篷、坑道里奋笔疾书,100多篇战地新闻、报告文学、小说、诗歌和散文飞越千山万水,在《民族文学》、《解放军报》、《滇池》、《山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几十家省市和中央级报刊电台上刊登采用。两年后,他又先后以自己沉甸甸的收获和不懈的追求被中国作家协会云南省分会、昆明市文学协会、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接收为会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