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魂兮,敦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魂兮,敦煌
草明
我仿佛看见他的身影轻盈地往西北敦煌飘去。这条路很长,但是不要紧,他很熟悉。一路上哪里是沙丘,哪里是石头,他闭着眼都数得过来。敦煌的飞仙们,也许得知他即将来临,也正在热烈地准备迎接她们的保护神——常书鸿的灵魂哩。
是呀,这位老艺术大师生前在敦煌工作了50个春秋,把全部心血都献给祖国的历史瑰宝——敦煌石窟壁画。1000多年前的敦煌壁画,简直使他着迷了,他决心把这400多个石窟的壁画修复整理出来,使它色彩斑斓、毫光夺目。这是比徜徉于卢浮宫、吉美博物馆、劳朗斯画室中更有意义的事业。
他是从法国画坛回来的。他的油画作品多次被收藏在法国国家级的“巴黎近代美术馆”“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他也曾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娜丽莎》与达维的《拿破仑加冕》、德拉克洛瓦的《西岛大屠杀》、莫奈的《睡莲》等所熏陶。但是后来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一些倒退现象,欧洲的艺术由于资本家、画商所操纵,暴露出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
这一切,使一贯认为艺术高于一切的常书鸿产生了思想上的彷徨。他既厌恶艺术没落、颓废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不满意于学院派的陈陈相因、守旧不前的实践与理论。
艺术究竟为谁服务?艺术要不要为真理而奋斗?他思索再思索。现在,有强劲生命力,有民族的独创的敦煌石窟壁画在他面前出现了,使他心灵颤动了。
啊,祖国,伟大的祖国!我应该把我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你,使这批瑰宝重放光芒。
于是,他告别居住和从事画作10年的巴黎,启程回国了。他把在法国得到的荣耀与地位置诸脑后了。
回国后,国民党委派他在教育部任高官,他郁郁不乐,终于辞掉官职,请求到敦煌去工作。他如愿以偿了。
50年前的敦煌地带,黄沙扑面,在沙漠上走路,走一步退半步。石窟密密的一排排。前无村后无店,没有耕地,也无树木。生活极端不方便,常书鸿没有后退。这些都难不倒他。他认为远古的西洋文艺发展的早期历史,与我们敦煌石窟艺术相比较,无论在时代上,或在艺术表现的技法上,敦煌艺术更显出隽永先进的技术水平。他认为祖国有这样的宝藏,很值得自豪。
他心中想:“这个工作我不承担,谁来承担!”
国民党拨给的款用光了,带来的米面蔬菜吃完了。发信、发电报,国民党置若罔闻。
常书鸿和几个助手只好自力更生。
不久,他那位屡次劝他回浙江工作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女来到敦煌,当面劝常书鸿抛弃这个工作,跟她回去。常书鸿不为所动,反而劝她留下一道工作……
她走了,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竟不辞而别。
常书鸿发现后,策马追赶。但斯人已远去,誓不回头。他拍着马脖子,失声哭了。啊,荒凉的沙漠可以作证,常书鸿不是个无情的汉子。
马懂得主人的心情,缓缓地驮着他回到朝夕不离的石窟去。
物质贫乏的敦煌,再加上两个孩子。他们需要大人的照料,他们需要学习呀。
来敦煌学习的李承仙,除了临摹工作之外,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了。她是个朴实的热心肠的人,她生性温柔,不仅把两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安排常书鸿的作息时间更加合理。她受到同伴的称赞。常书鸿默默地感激她,认为她与自己志同道合。这些因素成为后来两人结为夫妇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敦煌的工作。按时拨款。派各方面的专家前来进行石窟的巩固与加强壁画的色彩效果。报章也宣传敦煌工作的重要和进展。还派工匠到敦煌,加强石窟的维修,改善工作人员居住的条件。政府的照顾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大家的心,加速了工作的进展。
敦煌越来越辉煌,壁画上的飞仙迎来许多首长、艺术家、名人前来鉴赏。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前往参观视察。叶剑英、彭德怀元帅也来过。邓颖超大姐也去过。竺可桢、方毅、郑振铎、李一氓、吴作人、习仲勋、王任重都曾经到敦煌视察。
国外的名人、学者和敦煌研究者前来参观访问敦煌的也不少。路易·艾黎、韩素音、李约瑟、西园寺公一、松本治一郎、井上靖也前来参观并极力赞扬敦煌的精美艺术;更称道敦煌的保护神常书鸿及其助手们。
年龄将近90,健康不允许常书鸿在敦煌继续工作,然而他无时无刻不想念他朝夕与共的敦煌壁画,以致临终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敦煌。如今,敦煌的名字已传遍世界;并且后继有人。更可喜的是经过各学科的加工,增设了许多保护壁画的设备。敦煌更坚固、更辉煌了!
安息吧,常书鸿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